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各位大姐大虾们,请帮帮忙,我要写有关“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的论文,不过我找的资料有限,希望大家帮帮忙,可以找到更好更多的符合人口变迁的和他的原因的资料,谢谢各位啦。。。

  有这样一类人被人们称作“客家人”他们就是历史上从中原地区搬迁到南方的人的后裔。
  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非常深远的人口迁移。
  (1)以战乱高度相关的强制性人口 迁移(2)缓和的自发型人口的迁移。东汉时,南匈奴 鲜卑等民族迁入甘 陕 晋 冀等地方,人数多达50多万,后因不堪西晋政权的压迫,匈奴贵族起兵灭西晋,晋室南渡中原,百姓四处逃避战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的大迁移。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帝京被陷,接着就是八年战争,人口大量迁移,造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的人口大迁移。史称”靖康之难“(靖康元年为1126年)元兵大举南宋导致,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人口大转移,南迁持续有一个半的世纪。

  一、政治需要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为把关中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人口总数在70万以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戌边和开发新区,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同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百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派官进行治理,还迁徙50万中原人民到那些地区,与百越族杂居。

  西汉初期,为了“实关中”,刘邦继续由关东向关中大规模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中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武帝组织了向西北边疆的大规模移民,总数70余万人。此外,汉武帝还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在鸦片战争中, 英国强迫清政府割占香港,这样大量的外国人口迁移到我国居住。

  明末清初,漠西蒙古中的土尔扈特人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因不堪沙俄的控制和压迫,于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历尽艰辛,长途跋涉,终于回归祖国西北。

  二、战乱逃难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317年逃到江南的官僚、贵族、大地主,联合江南大地主建立了东晋。这一人口迁移过程一直持续到南朝,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五代十国时,许乡中原人民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北方居民为逃避灾难,大批人口南下,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建国前,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美蒋压迫,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河北、山东向东北迁移人口)、“走西口”(山西向内蒙古、甘肃向新疆迁移人口)、“下江南”(四川向云南贵州迁移人口)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建国前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三、经济谋生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地一起,共同生活,彼此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生活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他们原是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自东汉开始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等族共有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50多万人,他们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候,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唐朝末年,契丹族(原住辽河上游)势力不断扩大,许多中原人民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族迅速强盛,后来建立了辽国。

  元朝统一以后,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建国后的我国人口迁移可分为自发的和有组织的两种方式,逐渐形成了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四川省和湖南省四个主要迁出地区。黑龙江省由近百年来的人口迁入最大省,近年来变为最大的人口迁出省。原来迁入很多的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省区也变为迁出省区。近年来人口向西迁移的主要是苏、浙等东南各省的能工巧匠和个体商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0
1.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后人口开始恢复。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
2.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长期战乱,人口数量与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迁。三国时期没有具体人口调查数字,今人估计应在3000万左右。
3.西元589年,隋平陈,中国再度统一。据《隋书》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为907万.贞观后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据《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全国人口有891.7409万户,5291.9309万口。
4.北宋初年仅有650余万户。元丰年间有户1600余万.若仍以秦岭淮河为界,崇宁时北方有户540万,南方有户1240万,显示南方人口继续增长,中国进入南北人口变化转折时期。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5.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6年灭南宋。在蒙古四处侵略的半个世纪中,其在作战地区进行残酷的杀戮,随后又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人口严重损失,北方的损失极为惨重。1234年后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年完成的乙末籍户为110余万户,仅有金代鼎盛时期的13%。
6. 经过元末多年战争,人口大量死亡,逃亡更加严重。洪武初年采取休养和安抚政策,人口有所回复。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总数有7270万。其中民户6650万,军户620万。
7. 清代康熙年间全国人口已有1.6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3.831亿,这时清代中期人口最高值。南方人口比重为71.4%,北方28.6%。
8.1912年(民国元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1936(民国廿六年)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据估计,1947年(民国卅六年),由于战争损耗,全国人口有4.61亿。
9. 目前中国的人口,2006年:13亿1397万3713 原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定.

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第2个回答  2009-11-20
你问得太多了!查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