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伤的由来?

作业,各位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帮帮!

相传秦时,距东海西150公里的于越境内,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理说,老百姓应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由于当地财主的残酷剥削,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或成为农奴,或流浪行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对颜姓父子,父亲名叫颜凤,儿子叫颜乌。两人从山东避乱南下。他们开始时给一户财主家打工,但后来财主见颜凤又老又病,已经没什么油水可榨,便把父子俩赶出了家门。颜乌和他的父亲只好行乞为生。

由于经常食不果腹,父子俩常常饿得头昏眼花,特别是年迈的父亲,已经是重病在身了。好在颜乌是个孝子,服侍父亲十分周到。

有一次,颜乌在行乞途中发现了一个小岩石洞,洞内面积不大,但冬暖夏凉。颜乌喜出望外,他把岩石洞收拾了一下,搬来几块干净的大石块,大的当床,小的当凳。从此,父子俩就在洞内安身下来。

转眼就是夏天,岩石洞内的蚊子渐渐多了起来,如何让病重的父亲不受蚊子侵扰睡得安稳?聪明孝顺的颜乌自有办法。每天傍晚,颜乌总是先将父亲背到洞外乘凉,然后他自己回到洞里,赤身裸体躺下,那些又大又狠的蚊子嗡嗡地围住颜乌“狂轰滥炸”。过了个把时辰,等蚊子饱食后都心满意足地“撤退”了,颜乌才起身把老父亲背回洞中睡觉。有时候父亲忍不住问:“儿啊,你脸上怎么这么多的红疙瘩?”颜乌总是笑着说:“爹,您眼睛不好使,我脸上红润着呢!”

天长地久,颜乌的孝顺行为感动了栖在岩洞口的一窝乌鸦,这些乌鸦见了蚊子就吃,后来洞中的蚊子竟没了。颜乌有时要饭回来,也会省下一点食物来喂给乌鸦吃。父子俩和乌鸦竟成了好邻居。

一曰天刚蒙蒙亮,乌鸦突然被一阵痛哭声惊醒,原来颜乌的父亲死了,颜乌抱着父亲的遗体在洞门口哭得死去活来。。。。。。乌鸦也被那凄惨的哭声所感染,难过得“哇!哇!哇!”地哭叫起来。后来,有几只乌鸦相继离巢,朝不同的方向飞去。

过了几个时辰,奇迹出现了,只见成千上成万只乌鸦朝颜乌父子飞来,每只乌鸦的颈上都围着白色的丧圈。乌鸦在颜乌父子的头顶上转了几圈后,又向西北方向飞去,它们从1公里外的黄土地上衔来泥块,堆放到颜凤的身上。。。。。。这些乌鸦你一块泥,我一块泥,忙忙碌碌地来回飞着,很快,乌鸦的咀喙受伤了,泥块上都染上了点点滴滴的乌鸦血。。。。。。

有一次,颜乌在行乞途中发现了一个小岩石洞,洞内面积不大,但冬暖夏凉。颜乌喜出望外,他把岩石洞收拾了一下,搬来几块干净的大石块,大的当床,小的当凳。从此,父子俩就在洞内安身下来。

到傍晚时分,乌鸦筑起了一座高高大大的坟墓。

据说,后来孝子颜乌死后,乌鸦又在其父坟墓旁衔土葬之。人们在这里建起了祠堂,称为孝子祠。为了纪念那些筑坟受伤的正义的乌鸦,人们把这一带地方叫做乌伤。秦始皇平定江南后,这里建县名“乌伤”,公元624年,称“义乌”。

据老人们说,当年乌鸦啄泥而成的大坑积水成塘,就是现在市客运中心北面的秦塘;乌鸦衔泥途中休息的地方因掉了不少泥块,成了一座小小的馒头山,前些年城市扩建,馒头山被取土做路,成为城中北路的一段,大概位置在义乌登峰机械有限公司附近。 (丁丰罡 搜集整理)
-------------------
乌伤怀旧之一——乌伤,千年古县源流长

大约有史可证的,义乌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了。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了乌伤县,属会稽管辖。义与的建县史就从此开始。
在这里有一个老祖宗我不能不说,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老义乌人却从没有忘记过他,在商品经济十分繁华的今天,人们是否又忘记了他,那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是记住了.
这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颜乌了。
据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今天的孝子祠公园的就上孝子颜乌的墓地,墓有两座,座北朝南,墓高5米,墓碑上书“颜孝子父墓”和“颜孝子墓”,墓碑在文革之时毁,墓也被取土填路,留下一画也是根据清嘉庆《义乌县志》临摹。
当时的乌伤包括了今天的金华、兰溪、永康、义乌四县市的全部以及东阳、磐安、武义、浦江四县的大部分和台州仙居县的西部、丽水缙云的北部。这一时期的乌伤虽然有文献上十分沉寂,但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当时还是相当的繁华的。
王莽时期改乌伤县为乌孝县,东汉又复乌伤县,仍属会稽,刘氏、骆氏、楼氏的一些北方望族迁入。文献上有乌伤人物出现。
唐武德四年(621年)划出乌伤县单设稠州。(稠州因稠岩(今德胜岩)而得名)。七年改名义乌。义乌名至今未变。
1988年5月,撤县为市。

义乌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能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0年后打败吴国,这充分体现了义乌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义乌文化历史上,有一个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义乌兵”文化。义乌自古尚武,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特地到义乌招募了3000人,经严格训练后成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义乌兵”。他们百战百胜,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当时被称为“兵样”,后来又有成千上万的义乌人应征入伍。
义乌乃浙中名邑,历史悠久。古称乌伤,始于秦汉时期。据元代至正年间《义乌县志序》载,“义乌自秦为县,历汉唐迄五季”。
回答者:无心种柳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6-28 15:21

颜乌,乌伤(今义乌市)人。先祖从鲁国(今山东一带)迁居而来。父颜凤。他们一家人独居荒原,以耕作为生。生活虽苦,但合家团圆,远离战争,曰子倒也过得舒心。可是,灾难偏找穷苦人。不久颜乌的母亲因操劳过度、身体极度虚弱而离开了人世,丢下年幼的颜乌与父亲相依为命。

颜乌的父亲颜凤,因受祖上被称为圣人的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而不变其志的安贫守道思想的影响,对颜乌言传身教甚笃。他既当爹又当娘,苦苦地把颜乌拉扯大。家境的贫困,生活的磨难,培养了颜乌勤快、孝顺、善良的品格。

颜乌体贴父亲年老体弱,不让父亲干重活。从田头回到家里,总是抢着做饭烧菜,且每次都等父新吃好了才拿起筷子。夏天,蚊子肆虐,颜乌总是给父亲打扇驱蚊;冬天,颜乌总是用自己身体温暖被窝后再请父亲安睡。

有一次,颜乌发现有一只小乌鸦因腿伤而落在地上“呱呱”地呻吟着。颜乌将它抱回家,精心地治疗、喂养。把它的伤治好了,养得大一点以后,就放它飞回蓝天。从此,鸟儿们将他当作好朋友,这只乌鸦常领着一群群乌鸦在他家房前屋后盘旋,久久不肯离去。颜乌父子俩不但不骚扰它们,驱赶它们,有时还特意撒些粮食喂它们。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颜乌逐渐长大成人,而父新却更加衰老了。天有不测风云,颜凤终因一场大病后,撒手西去。颜乌悲痛万分,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来。

泪哭干了,但父亲再也不能复活,颜乌开始准备父亲的后事。颜乌家贫如洗,附近也没有什么人家,安葬先父只得靠自己。他拼命地挖,工具坏了,用手挖,整整挖了三天三夜,直挖得双手血肉模糊……过度的伤心、劳累,饿着肚子的颜乌终于晕倒在地。

颜乌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乌鸦。那只被他救过的乌鸦领着一大群乌鸦“呱呱”地飞了过来,它们衔着泥来帮颜乌筑坟。乌鸦们的喙在啄泥时都被磨破,流出了殷红的血,只见坟上堆起的竟是一个个紫红色的泥团。

第四天,坟筑好了,乌鸦渐渐离去。可是不久,乌鸦突然又多了起来。过路行人甚为奇怪,过去一看,原来颜乌由于过度悲伤和劳累,竟死在父亲的墓旁。乌鸦又在衔土掩埋他的尸体。

颜乌纯孝格天,乌鸦帮助他衔土葬父,他死后乌鸦又衔土葬他,人们奔走相告。这件神奇的事情很快传扬开去,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六国九州。

义乌县名的由来和沿革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在吴越两国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其中以颜乌墓所在的今稠城为中心设邑。由于孝子颜乌因葬父而死,血诚格天,影响很大,因而根据颜乌葬父而献出生命这一事迹,将县名命名为“乌伤”,旨在旌表颜乌孝德。

乌伤县境,北接诸暨,西南邻太末(今龙游),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浦江、磐安八县(市)的全部或大部及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西汉末年,王莽建新朝,于建国元年(9),将乌伤县名改为“乌孝”。可是只使用16年,刘秀建东汉,建武元年(25),东汉王朝又恢复乌伤旧名。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地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兴平二年(195),分乌伤县东部地建吴宁县(隋朝并回乌伤)。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乌伤县西南地建武义县。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地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辖乌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将乌伤县从婺州(今金华)分出,并升为州的建制,州名绸(今通作稠)州,与婺州并列。武德六年(623)将原乌伤县分为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境包括今浦江,县治在乌伤治城,即今稠城。华川县包括今东阳,县治在今赤岸。

武德七年(624),绸州州制撤销,乌孝、华川两县合并,定名义乌,一直沿用至今。 唐垂拱二年(686),分义乌县东原吴宁故地建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分义乌县北地及析兰溪、富阳部分地,建浦阳县,后改名浦江县。

千秋永慕

南宋理宗时,丞相乔行简(东阳人)于端平二年(1235)以同乡人名义上书朝 廷,请求给颜孝子立庙奉祀,供人们参拜,以宣扬孝德,受到理宗皇帝的赞许,赐庙名为“永慕”。淳 元年(1241),邑人康植在墓旁建了几间房子,给颜乌设立牌位。景定二年(1261),李补来任知县,祭拜孝子墓时,父老以康植建的那几间房子不足以体现孝子的高大形象,起不了感召邑人作用为由,向他请求为孝子建庙宇。李补采纳百姓意见,筹集银两,指派簿曹陈宁祖主持,会同乡绅楼思问等四人,选择庙址,动工兴建。次年竣工,庙名遵理宗所赐而名“泳慕”。永慕庙俗称孝子祠,位于墓东野山背(今稠城镇孝子祠住宅小区旁)。

历代的义乌县长官、县学学官都以颜乌的孝德作为教化县人的教材。新县令或知县上任,第一件大事便是到颜孝子墓前祭奠,“展拜墓下”且“礼容甚肃”。同时,给孝子墓添土,作为教化民众的表率和一项首要措施。因此,孝子墓越堆越高大,到明弘间已经方广40丈余,像座小山。民国期间,年年可以樵采五六十 捆柴薪。

20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在城中心颜孝子墓遗址建起孝子祠公园,以供后人瞻仰凭吊。</DIV>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26
从前,秦始皇封了一个县,叫乌伤。从此,这个小县城,慢慢地繁荣起来。也有了自己特有的风情,风俗。

乌伤,渐渐地蜕变成了义乌。它,虽说是一个小城市。却有些自己特有的节日。

就拿红糖节来说,它可是义乌的一项盛事。在义乌做蔗糖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了。从2005年起,每一年都会举办红糖节。都会引来各地商客来参加。制作红糖是义乌特有的风俗。红糖也是义乌的土特产。

每一次过年义乌都会有一个保留节目——元宵迎长灯。迎长灯来源于农村,是用每家的板凳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长的龙。每家在看见龙的时候,要在门前放烟花,孩子看见龙不许将脚跨过去。这是对龙的一种不尊敬。迎长灯给人一种乐的感觉,喜气洋洋的感觉。在村子里绕的时候,如果遇上了小池塘或转弯处,后面的向后拉,前面的向后退。后面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池,或栽一跟头。这时,就会引得观看者哈哈大笑。为元宵夜增添了一份喜气,一份快乐。

在义乌,还有过年踩高跷的风俗。来源于后宅镇前付村。所以,每年,义乌的过年都很热闹。

义乌,有这自己特有的风情,风俗。正以自己的特点走向世界。

参考资料:http://122.227.1.50/oblog3/user1/9549/archives/2008/21989.html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乌伤”之名来自“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的故事,历史极为久远。
  大约有史可证的,乌伤(义乌)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了乌伤县,属会稽管辖。义乌的建县史就从此开始。“乌伤”这名字相关联的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颜乌。
  据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乌伤即现义乌,义乌市原县乌伤,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之后,在东汉与孙吴时代先后分出长山(今金华,又分兰溪)、汉宁(后改吴宁,隋时并回)、永康(分出武义)。到了唐朝,义乌又分出东阳(析出磐安)和浦阳(改名浦江)。所以乌伤——义乌是金华市属各县市区的主县和母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基础。素有“浙中母县、八婺肇基”之誉。

  历史沿革如下:
  相传夏五世主少康封庶子于会稽,号称于越。本县当时在于越境内,东周时属越国。公元前339一前329年之间,越为楚所败,浙江(钱塘江)以北被楚占,江以南也臣服于楚。
  泰王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乌伤县境,北接诸暨,南邻太末,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永康四市县的全部,东阳、磐安、武义、浦江四县的大部和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西汉仍因秦制。“新莽”朝改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复名乌伤,属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分县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县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原会稽郡西部分出设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本县归东阳郡管辖。历经晋和南朝的宋、齐两朝270多年,隶属关系未变。梁、陈两朝(503—589),东阳郡改称金华郡,本县仍隶属之。
  隋平陈,金华郡一度改置吴州。开皇九年(589),废吴宁县,分5乡入本县。十三年,分吴州置婺州。大业三年(607),州复为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东阳郡改称婺州,将本县划出设稠州(亦作绸。绸、稠通用。今稠城镇名称源于此)。六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治在乌伤县旧址即今稠城镇;华川县治已难确指。七年,废稠州,两县合而为一,称义乌,属婺州。这是县名义乌之始。垂拱二年(686),县东面废吴宁时并人的5乡,仍划出重置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又分县北面一部分加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即今浦江县。
  五代十国至两宋,本县均属婺州。元代,本县隶属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本县归附,婺州路一度改置宁国府。廿二年,又改名为金华府。
  按当时县的等级划分,义乌在唐为紧县,宋为望县,元为上县。
  清承明制。民国初,撤销府一级建制,本县直属于省。1914年,以道代府,本县属金华道。1927年,道废,仍为省、县两级制。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本县属第四区(公署初驻兰溪、继驻金华);1947年,属第五区(公署驻衢州);1948年4月,属第三区(公署驻金华);同年7月,属第八区(公署驻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