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茶的三个误区,你知道吗

如题所述

误区一:越早越好
大家对春茶认识最严重的误区就是都认为越早采摘的春茶品质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茶树经过了冬季3-4月的修养,深埋土里的根系吸收到的矿物质养分十分饱满,使得春季萌发的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香气强烈,滋味鲜爽,变化丰富。并且春季茶树一般无病虫危害、无污染,因此在”头春“采摘的茶叶品质,往往是一年中最佳的。
而“头春”,并非“早春”。只要是在春天第一波长出,第一次采摘的,都算是头春茶,并不是说越早采摘的越好,万物生长自有它的定律,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是最佳。如果过早地采摘,茶叶的新芽都还没完全展开,有效营养成分累积的不够,做出的茶不但香气偏轻,茶味涩、淡,并且不耐泡。现在大多数人一味求“早”,拔苗助长,使得春茶市场混乱让我们离好茶也越来越远。
误区二:明前茶最好
现在很多人笼统地认为只要是在清明节采摘、制作的茶都叫做明前茶。其实不然,明前茶是我国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则不存在明前茶。
虽然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的春茶也是清明节前采制,但也不能称之为明前茶。因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春节时就已经开始采茶。以普洱茶为例,班章重香、易武重味,因此班章区域比易武区域采摘较早,3月下旬就可采摘,而易武应以清明后为最佳。但是福鼎白茶以明前白毫银针为最佳的春茶。
误区三:早喝早享受
一般新茶刚采摘归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轻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将其存放半个月以后再喝才是最好。
是否为真正的春茶、新茶,单凭过早的上市时间这一个区分标准来判定并不科学。因此,对于春茶“求新”、”求早“不如在品质上“求好”。为了好茶,身为茶友的我们还是耐心的等待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原创 | 义芳君

话说惊蛰一过,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春天在一片姹紫嫣红的春花绽放中,在一片鹅黄浅绿的茶园风光中徐徐铺开画卷。眼看春茶中的“赶早者”各地绿茶又要让翘首企盼的茶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选择绿茶就好似陷入一个个怪圈或者误区中,争着抢着非“明前茶”才好,非得要“最绿最嫩的或者一定要最早最头采的”,好似越嫩越早,绿茶品质就一定越好?!

这样真的好吗?

今天义芳君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平常大家喝绿茶春茶中常常不自觉陷入的三种“怪圈”现象。

1、越早采越好

可以肯定的是,春茶并非越早越好,尤其是绿茶。绿茶的早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绿茶是我国地域分布最广的茶类,东南西北均有栽培。由于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茶园管理水平等等,还有非常重要的当年时节的天气情况,同样是绿茶,茶树的抽芽时间并不一样,也并非一成不变。

纬度较低的四川盆地、江浙一带的绿茶二月底就会发芽,有的三月初就有头采;而纬度较高的陕南、山东日照则要到三月底、四月初了。

况且,现在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一味赶早,明明茶叶还达不到真正的采摘条件,便开采了,甚至用上了一些激素类药物,达到催芽目的。

当然,对于同一片茶园来说,越冬后头采的由于天然的内质差异,的确会比后采的品质上要优质许多。

2、越早喝越好

这也是典型的误区之一。

绿茶素来有娇嫩尝鲜的特色,但即便如此,也并非越早喝越好。

新茶一般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高,火气重,刺激性强,尤其是绿茶采用的是接近不发酵的天然工艺,茶叶中原有成分留存更多,更具寒性。

因此,绿茶春茶开饮之前,也建议还是要在合适的储藏条件下,放置个把星期,退火纯化,如果是经过多次转手的茶叶,最好是了解清楚该批次茶叶的正确上市时间。

3、越鲜嫩越好

对于绿茶,很多人都是一味追求鲜嫩,觉得“单芽一定比芽叶品质更高”。

实际上,芽虽娇嫩,但茶叶内含的营养物质不见得是最好的。植物学上,不同品质成分在茶叶中的不同部位含量并不相同。譬如:芽头的氨基酸含量最多,但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却比较多。

所以,你看到的高等级绿茶,譬如龙井茶、碧螺春,实际上很少是单芽制作,反而是一芽一叶,嫩度适中,香气与滋味才能达到最佳的和谐统一。

这样制成的绿茶品质鲜爽醇和,如果只是单芽制作,不仅制作上增加了难度,揉捻整形不容易,而且味道偏淡,茶味反而更弱。

如此,喝绿茶春茶,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天气状况,时时了解自己目标茶区的采制状况,赶巧不赶早,要喝就喝正季茶。

我是【义芳君说茶】,每日分享原创茶文。欢迎茶友关注交流,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