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浓度计算公式为什么是21+4X氧流量?

如题所述

吸入氧浓度(%)=21+4x氧流量(L/min)

这个公式仅适用鼻导管或鼻塞。《内科学》在呼吸衰竭一章书中说到氧疗,特别指出了鼻导管和鼻塞这两个吸氧装置。而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就是上述公式。

1. 该公式的推导依据:

《ICU主治医师手册》有详细说明。我们以“正常人”的“正常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做简要说明。正常人正常呼吸潮气量为 500 ml,呼吸频率 20 次/分,吸气时间 1 秒,呼气时间 2 秒,口鼻咽解剖死腔 50 ml(这个估值很重要)。

当用鼻导管吸氧流量为 6 L/min(100 ml/秒),假设呼气在呼气时间的前 1.5秒(75%)完成,则最后的 0.5 秒几乎无气体呼出,来自鼻导管的纯氧(吸氧流量为 6 L/min,即 100 ml/秒)将在这0.5秒中将口鼻咽解剖死腔充满。在 1秒的吸气时间内,吸气潮气量由 3 个部分组成:

1)来自口鼻咽解剖死腔的 50 ml 纯氧(100 ml/秒 x 0.5秒=50 ml);

2)来自鼻导管的 100 ml 纯氧(100 ml/秒 x1秒=100 ml);

3)因为我们假设潮气量是 500 ml,所以还需要额外吸入 350 ml 的空气(氧浓度21%,约20%),则氧气为 350 ml x 20% = 70 ml。

可见,500 ml 吸气潮气量中含有 220 ml 纯氧(50 ml+100 ml+70 ml),则吸入氧浓度为 44%(220 ml/500 ml)。也就是说,在“理想通气状态下”,通过鼻导管吸入流量为 6 L/min的氧气时,其吸入氧浓度为4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将氧流量从 1 L/min逐渐增加至 6 L/min,则氧流量每变化 1L/min,吸入氧浓度大约相应变化 4%,这就是上述氧流量与吸入氧浓度关系方程的推算依据。

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换成面罩吸氧,那上述推算公式是不成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死腔面积应该包括面罩下的体积和口鼻咽的死腔体积。

面罩吸氧的时如何计算吸入氧浓度?我没有见到相关的计算公式。临床上也经常把上述鼻导管的公式套用到面罩吸氧,这当然是不准确的,但似乎影响也没有多大,因为即使是鼻导管吸氧用上述公式计算也不见得就很准,也只是一个大概而已。

3. 这个公式的使用说明:

临床中我们经常要用到这个公式,患者做动脉血气分析,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O2),否则得出的 PaO2 将失去参考价值。

如:两个患者的 PaO2 都是 90 mmHg,一个是吸入纯氧(FiO2=100%)下测得,另一个是吸入空气(FiO2 = 21%)下测得,两者的意义不一样。所以在谈PaO2 时不能忽略 FiO2,这其实就是氧合指数,后者等于 PaO2/FiO2。

另外,特定条件下(包括呼吸空气下)测得 PaO2 < 60 mmHg 能诊断呼吸衰竭,若患者不是呼吸空气,而是在吸氧呢?还能用 60 mmHg 这个界限来诊断呼吸衰竭吗?不能,这时候还是得用 PaO2/FiO2 < 300 mmHg 这个标准。

所以,准确计算 FiO2 还是必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