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如题所述

如果花呗借款人突然去世,欠的钱应该谁来还?答案令人心情复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1]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生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大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
《神农本草经》
别名
《本草经》、《本经》
作者
汉时期众多医学家
出版时间
东汉时期
页数
三卷
快速
导航
书籍结构

学术价值

书籍辑复本

《本经》局限性

书籍作者考
内容介绍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汉代时创作,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最开始是口口相传,到了东汉时期,则被众多医学家整理成药物学专著。

内容介绍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
第3个回答  2020-11-25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汉代时创作,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最开始是口口相传,到了东汉时期,则被众多医学家整理成药物学专著。

  书中记载了365种中药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药品的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并且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性分为“天、地、人”三品,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也是一些医学家通过实际的用药经验,对这些药物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书中还蕴含了丰富的药物理论,并根据药物的性质来进行药物配伍。著名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

  《神农本草经》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相应的医书都是根据这本书发展而成的,书中关于药物的“五味”、“四性”、“阴阳”和“七情”等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第4个回答  2020-11-25
《神农本草经》产生时间,和许多早期文献一样,谁也无法确定其准确年代。只能大致推测可能产生在西汉与东汉相交之际,距今2000多年。至于书名所冠“神农”,自然与“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有关。该书真正的作者,当然决不可能是神农时代的某个人。岁月漫漫,零散的药物知识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才逐渐积累补充,形成了最初的《神农本草经》。

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本草著作的形成发展,很类似江河的形成:远古时期散乱的用药经验,宛如无数冰山上滴答下来的水珠。聚水成河,就形成了本草最辽远的总源头——《神农本草经》。清流直下,一路补充容纳着沿途的水系(历代产生的药物知识),最终汇成了中国本草这条滔滔长河。

要说本草史上最初的“涓滴之水”,就是民间医疗经验中散乱的药物知识。民间医人在记录治疗经验时,会随手记下药物形态、生长环境等相关知识,甚至可能画成药图。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这样随手记录的药物资料。

大约在战国末到西汉初期,有人尝试着将经验方中散乱的药物知识汇为专书。那时的医药文献,都是竹简、木牍,书写流传不便,更谈不上一书通行全国。据《史记》的记载,可以知道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已经出现专门的药书。那时的药书作者,不会想要著作权,只想着如何让大家信服自己的学识。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古而贱今”,有新学说、新思想,就托名上古神仙圣人、行业名人。约在西汉之时,出现了打着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扁鹊、医和等名人旗号的药书。它们记载的药物不尽相同,即便同样的药,其用法也各有千秋。

实践检验真知。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甄别,在众多原始的药书中,《神农本草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名著。

到东汉末、三国之时,许多药学家在学习使用《神农本草经》的时候,不断补充新获得的药物知识。可能是出于景仰崇敬,人们一开始就注意区分文献的来源,采用了最早的标记法——“朱、墨分书”,即把《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红色书写,把后人所增用黑色书写。“朱墨分书”看似简单,却为此后本草文献形成出处分明、本末不乱的优良传统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