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后期的文学思想比较

如题所述

一、明初诗文批评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高棅、李东阳等人。
1. 高棅《唐诗品汇》
高棅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他在《唐诗品汇》凡例中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档启尚习固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予以为确论。”后又采集古今诸贤之说,及观沧浪严先生之辨,益以林之言可征,故是集专以唐为编也。
2.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具眼、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
二、“前七子”诗文批评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明史·李梦阳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1.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梦阳在《缶音集序》中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他认为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
2. 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
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何景明批评他“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这正是李何分歧所在,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一实一虚。李主气骨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
三、“后七子”诗文批评
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并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作呼应的后七子兴起,把复古主义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自比孔子。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卮言》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
1. 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后七子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
2. 格调说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四、唐宋派散文批评
在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弥漫文坛的时期,也有一些作者另辟蹊径,与之抗衡。在散文方面就有被称为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明史·文苑传》称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明史·茅坤传》称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抄》。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唐顺之的“本色”说
《答茅鹿门知县二》中说:“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臣中人也,虽其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复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类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明朝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至隆庆、万历逐渐扩大。其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并主张任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孟子有“不失赤子之心”;老子有“能婴儿”的提法;禅宗有“本来心”的佛性;王学左派有“赤子良心”之说,李贽的思想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很大。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高足,江苏泰州人,死后,讲席传给其子王辟,李贽就是王辟的弟子。所以李贽的“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渊源是王学左派的“心学”。
二、“童心”说的具体内涵
1. 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李贽认为“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 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假道学
“童心”为什么会失却呢?李贽认为首先是“闻见道理”,这个“闻见道理”就是当时的程朱理学,是这个“闻见道理”使“童心既障”,而造成“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现象。甚至说:“然则六经、《语》、《孟》、《老》、《庄》、《列》、《荀》、《国语》、《左传》、《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班氏《汉书》、西京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