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山西省大同市

如题所述

我的家在大同,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我的家乡不仅有历史文化,更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四季分明,是非常适合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春天时,万物复苏,御河流水,大同古都在春风中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古城墙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为人们展示出了自己美丽的面貌,她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奶奶正笑着看我们的日新月异和快速发展,春天里的大同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也悄悄探出头来,享受着春风的抚摸,她舒服极了,随着人们快乐的歌声而跳起了舞,到处是欢快的人群,他们都在忙碌播洒着春天的希望。

夏天时,火热的激情与好客的老乡忙把四方的客人请进来,请他们在我们的历史海洋中畅游,看美丽的云冈大佛,看到了慈祥、看到了温暖;看华严寺,看到了留传千年的雕塑和古建筑。夜晚来临时,那是大同独有的气候,一阵阵凉爽的风吹散了白天的炙热,消夏的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生态园、御河边,享受着市政工程带给我们的好去处,放松着自己,愉悦着心情。

秋天来了,正是丰收的好季节。大同周边的县城里那是最热闹的去处,人们行走在整齐的蔬菜大棚里、结满果实的果树下、闪着金色光芒的麦场里,走到哪里都是丰收的景象。大同的物产很多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苦荞、莜面、小米、黄花、黄芪。物产的多样带给了人们物质的丰富,逐步走向富裕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啊,是又香又甜,流淌着人们对家乡的爱。

冬天来了,纷纷扬扬的雪在天上翻滚着、追逐着、给美丽的古都披上了银色的大衣。随着集中供热的普及,这时的大同处处温暖,人们在家里享受着我们的家乡为我们提供的又一物产------煤。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放松下来,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走亲访友,饭店是自少不了的,那有名的凤临阁、永和食府、昆仑饭店等等,处处都是美食。别人会嫉妒大同人的,因为我们太有口福了,不仅能吃到全国的菜系,而且还能吃到大同特有的凉粉、刀削面、莜面,那滋味羡煞了外地人。

大同,我的家乡,我为你感到骄傲,你的美丽正在向世界展示,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天下大同。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是山西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1]。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4个区、6个县,总面积1405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02.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5.60万人,城镇人口221.1万人,城镇化率63.97%。[2]

大同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北接中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二连浩特市,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3]

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3],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4]、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5][6][7]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8]

中文名称

大同

外文名称

Datong,Датун,대동,داتونغ

别名

云中,平城,凤凰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地区

快速

导航

行政区划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民族政治体制经济概况交通运输社会事业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地方特产著名人物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大同城墙

石器时代在大同地区发现和发掘,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向西迁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大同县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大同县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12]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1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13]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沿所善无,共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13]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其代郡治高柳。“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13]

文瀛湖景区

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13]

晋时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14]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14]

大同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千米。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千米。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千米。[15]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15]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607)“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15]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节度为雁门节度。四年(884)云州复隶河东道。唐至德以后,中原运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880)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赋,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15]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