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风车的结构简介

如题所述

清中叶,周庆云在《盐法通志》卷三十六中描述了立轴式风车的构造原理:“风车者,借风力回转以为用也。车凡高二丈余,直径二丈六尺许:上安布帆八叶,以受八风。中贯木轴,附设平行齿轮。帆动批转,激动平齿轮,与水车之竖齿轮相搏,则水车腹页周旋,引水而上。此制始于安凤官滩,用之以起水也。长芦所用风车,以坚木为干,干之端平插轮木者八。如车轮形。下亦如之。四周挂布帆八扇。下轮距地尺余,轮下密排小齿;再横设一轴,轴之两端亦排密齿与轮齿相错合,如犬牙形,其一端接于水桶,水桶亦以木制,形式方长二三丈不等,宽一尺余。下入于水,上接于轮。桶内密排逼水板,合乎相之宽狭,使使无余隙,逼水上流入池。有风即转,昼夜不息。……”又按:“一风车能使动两水车。譬如风车平齿轮居中,驭驶两水车竖齿往来相承,一车吸引外沟水。一车吸引由汪子流于各沟内未成卤之水。
晚清林昌彝《砚桂绪录》则介绍了立轴风车的装用方法:“山阴汪禹九《雨韭鑫笔记》载造风车车水之法,极为巧便,尝谓船使风篷,随河路之湾曲尚可宛转用之,若于平地作风车以转水车,可代桔槔之多费人力,亦不必如舟帆之随时转侧也。风车之篷用布蒲、竹篾者。皆可架车于平地四面有风处,风车圈各有笋。互相接续于水车,如钟表内铜圈然。其水车一如田问常用之式,置于水中亦有笋以接风车,随之而转。又风车上下另加篷两扇,斜侧向里,留篷以逼风入车更得力。惟水车置于河道内,殊碍行船,可于堤外开一水窦,通堤内开沟三五丈,引水入大池中,池中置水车,岸上置风车,随风所向转水灌田。……昔余过浙江处州,舟中曾见乡村中用此法以车水。”其中,“风车圈”系指卧置大齿轮,“笋”即齿轮的齿。另加的两扇“篷”起着导风于风轮的作用,扩大了风能利用面积。
据陈立调查,20世纪50年代初,仅渤海之滨的汉沽塞上区和塘大区就有立轴式风车约600部。民间有诗云:“大将军八面威风,小桅子随风转动,上戴帽子下立针,水旱两头任意动。”
立轴式风车采用形似八棱柱的框架结构,又称“走马灯”或大风车。立轴上部镶接8根辐杆,下部镶接8根座杆。桅杆与辐杆、座杆、旋风榄、篷子股相联,挂上风帆,即构成风轮。立轴与铁环的配合,以及针子与铁轴托(铁碗)的配合,构成两副滑动轴承。平齿轮固定在立轴下部,与一个小的竖齿轮(旱头,有17或18个齿)啮合。竖齿轮通过其方孔,装在直径约7寸的大轴上,并可在轴上左右移动,以实现齿轮的啮合与分离,起离合器的作用。大轴上装着主动链轮(水头,12个齿),驱动龙骨。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记,“近河南及真定诸府(在今河南、河北两省内),大作井以灌田”,“高山旷野或用风轮也”。《天工开物》卷一又记,扬郡(今江苏省扬州、泰州、江都等地)“以风帆数扇”驱动翻车,“去泽水以便栽种”。
1.扬绳(4根粗铁丝或木杆拉在大柱1)2.辐杆(伞盘秤) 3.铁环(将军帽) 4.立抽(大将军。直径大于8寸,高22尺)5.旋风榄6桅杆(小桅子)7.风帆(风篷,8个) 8.座杆9针子(锥形铁轴端) 10.平齿轮(车盘,车圈,直径10尺,88个齿) 11.篷子股(支杆) 12.大柱。注:括号内为别名与规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