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

如题所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这是因为: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不合理,许多工业仍然是空白,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很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建国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样,就发生了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发生了从投机资本的疯狂活动到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罪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后的农村,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封闭式经济,不利于分工发展多种经营,不利于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个体农民中的贫苦农民,由于生产规模小,力量单薄,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确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而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实现工业化要求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而农业的发展又需要工业的支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在暂时不可能得到大工业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来发展生产,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惟一的选择。同样,个体手工业也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通过合作社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现实的依据,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7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完整的表述。9月24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这条总路线。12月,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拟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主体与两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同时,考虑到我国原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总路线规定要逐步过渡,即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上采取逐步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而在过渡的时间上采取分阶段逐步过渡的办法。在改造方式上,总路线把和平改造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国策,不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而且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也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这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以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把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1955年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和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都分别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过程作了说明,阐明了这条总路线对指引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0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
A.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B.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D.1953年我国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