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已到80%。材料二: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城镇化。(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8分)(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10分)

(1)(8分)
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说明我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2+2+2分)
(2)(10分)
①推进城镇化,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5分)
②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5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扩大内需的意义,第一问:对于图表题,解题思路:“先看再比后升华。”看强调看全信息,包括表头、表格、小注,比是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说明我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二问:考生可以从对消费者、经济等角度分析意义,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增长。
点评:图表题要求学生描述表格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说明的经济问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先看再比后升华。”看强调看全信息,包括表头、表格、小注,比是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就本题来看比较。意义类的试题,考生要注意分角度全面分析其意义,本题考查扩大内需的意义,考生必须根据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适合的知识点作答,难度适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