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别的孩子嘲笑怎么办?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7
首先,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孩子在和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打交道时,免不了会起冲突、闹矛盾,甚至被别的小朋友嘲笑和欺负,或是欺负其他小朋友被其他家长投诉之类的事情。
因为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思维承受力都相对脆弱很多,所以大人在对待、处理类似的问题时,需要慎重而小心。最好的方式:1.先安抚孩子的心情;2.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问: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样嘲笑自己的呢,为什么会嘲笑自己呢?是全部小朋友都是这样子的吗?引导孩子的情绪,进行宣泄出来,避免因情绪挤压而出现其他问题。3.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肯定,不要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否定自己。比如,奶爸以前看过一个例子,有个小孩子因为太胖而被同学嘲笑,可是他的父亲却通过讲述,因为肉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保护身边的人,你看你很壮,如果你要保护弟弟妹妹,往哪一站,别人是不是就不敢上来啦。而且这个爸爸还用自己小时候也是很胖,然后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运动而改变自己的体型的例子。通过感统身受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信和认同感,让孩子自信而勇敢的面对别人的嘲笑,而不是在别人的嘲笑中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懦弱。
奶爸在这里需要特别重点提醒一下,孩子在遇到别人嘲笑时,大人最好不要采用欺骗式的安慰去和孩子沟通,因为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可以分辨出绝大部分话语中的含义。你像上面奶爸说到的,小孩子被嘲笑胖的问题,如果家长直接采用欺骗式的安稳和孩子说:不会的,你很瘦的。孩子在3岁以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更别说是已经开始上学的孩子,欺骗式的安慰,只会让小孩子陷入不安和怀疑之中。作为家长,需要让孩子在明确自身一些不大不小或是无关痛痒的小缺点的同时,去正视这一些缺点,正视缺点的同时,引导小孩子去改正这一个缺点,比如说被嘲笑胖,那就引导孩子加强锻炼和饮食规律等,而不能一味的宠溺和去攻击嘲笑的人。
欺骗式教育,很容易会让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出现偏差,不利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家长教育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在教育孩子真正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家长如果做到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用审视的心去看待事和物。那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其他人的嘲笑或是欺负时,会具有其他孩子没有的抵抗力和控制力。也不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出现大的情绪起伏和变化。因为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想:如果爸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他会不会也和我一样伤心和难过,还是会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呢。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难题的时候,作为孩子的守护者,不应该第一时间就把困难和难题给解决掉,而应该是陪伴着孩子去直视这一个困难和难题,然后引导孩子去了解这一个困难和难题:它是怎么出现的呢?如果不解决它会导致什么样不好的情况出现呢?要解决它需要完成什么事情?我们要完成它需要什么人的帮助等等。家长用引导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养成遇事多思考、不慌乱的性格。而当孩子拥有了自我思考和直视问题本质的能力之后,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他人话语或是行为的影响了。
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在育儿教育路上有遇到其他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奶爸,也可以关注奶爸的百家号:Hi奶爸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04
家长怎么办?我前几天带娃出去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姑娘拦着不让另外一个小姑娘玩滑梯,结果这个姑娘就大哭,另外两个小姑娘就一起窃窃私语然后大笑,用很大声的说她还会尿裤子。看那个小姑娘哭成那样,我都不忍心,孩子的妈妈过去也仅仅是把孩子领走而已。我就不断问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遇到的都是宽容、善良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这样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小姑娘喜欢搞小群体,当渴望融入群体又不能融入怎么办,当试探融入该团体的过程受到伤害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曾经为此想了很久很久。所以注定这又是一个长篇。 首先,我们应该想明白我们自己怎么看待“我被嘲笑了”这个事情。我是在看了许宜铭的一段话之后顿悟的。 “我今天在这儿演讲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到不同的我,有人看到我蛮有艺术气息的,有人看到我头发这么长不男不女的。而我不会受你们看我的眼光影响,因为我知道那是你在看我,是你在创造我,不是我,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们怎么看我,怎么会转到我身上来呢?你们敬重我、喜欢我,我会很开心,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我不会因为你们的欣赏和赞美我就会变得更好,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就是这个样子;你们贬损我、攻击我,我会难过,但是我也不会受影响,因为我知道那个也不是我,是你们创造出来的我,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有时我还未必觉得难过。因为如果你心里没有那么多的痛,没有那么多生命里的一些经验,你不会用那样的眼光看我。” 我并不会因为别人说我是那个样子,我就是那个样子的。每个人也有权利有自己的看法,而他们的看法,往往带着他们生命里的经验。比如,一个从来没有被嘲笑过尿裤子的人,怎么会想到用“尿裤子”去嘲笑别人呢?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因为尿裤子而被最亲近的人嘲笑过,他可能都不认为这有什么好笑,也就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伤害,同样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去伤害别人。 如果他是因为受到排斥而感到难过,家仍然是个底线。如果一个孩子可以被最亲近的人完全接纳,可以在“家”这个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和个人价值感,多少可以抵消一些群体排斥所造成的伤害。一般孩子会自己想办法融入群体,想不出办法会求助大人。当然如果排斥长期存在,还是需要大人积极的帮助,而帮助的方式方法,也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才会有效。 对孩子来说,在他的自我还在成长的时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对他的看法,对他将来的自我认知起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全世界都认为他很优秀,只要他妈妈总是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他就不会对自己满意。反之亦然。对自己某方面的不满意,往往都能溯源到父母那里。 ===================================================================================== 下面是一系列假想。 比如上面的情况,孩子哭了,大人就应该出面帮助。如果是我,会先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即使我看到了事情的全过程,也要给孩子陈述的机会。因为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孩子究竟是因为事件中的哪个因素而难过。我们的预测仅仅是根据我们的经验,也许孩子的想法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因为孩子的经验跟我们不一样。通过孩子的回答,我们可以在她的陈述中听出她需要帮助的地方,再针对性的来解决问题。 如果是因为被嘲笑尿裤子,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尿裤子的,妈妈小时候也尿裤子。长大了自然就不尿了。”之类。 如果是因为不能玩滑梯,可以平静的共情:“你很想玩滑梯但是她们不让你玩是吗?你可以问问她们是否同意你玩滑梯。”可能会根据她刚才的沟通方式,给她一些新建议。如果她愿意,鼓励她再去试试看。一般孩子们一看见大人出面,就不太会继续霸道。 如果他们真有胆量继续霸道,我会亲自友好的问他们是否同意我们玩滑梯。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也可以使用规则来说服:“这是公用的滑梯,大家都可以玩,你们可以轮流玩。”当然根据对方孩子的反馈,还可能衍生出各种情况,比如谈判。如果真的碰上了极度倔强的(我认为可能性不大,除非有大人过来撑腰),最坏的情形,我也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同意跟我们一起玩。我们可以等他们玩够了再玩,或者我们先去玩别的。” =========================================================================================== 再回到小敏和菜芯儿那件事,回忆起来的确不少看点。 小敏那么大声的说菜芯儿时,菜芯儿没有哭。说明她现在确实内心有了一定的力量,足以让她面对一个五岁的孩子的一般性争执。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她可不是这样子的,那时她会害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群体生活的体验,她的内心真的成长起来了。 菜芯儿在顶住压力之后,开始想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听见她用正常的音量对小敏说:“石头是可以玩的。”结果小敏不同意,更加大声的驳斥。要知道小敏的口才即使在同龄人里也属于出色的,语言如潮水一般涌出,菜芯儿根本说不过她,这个方法失败了。第二个办法是走,惹不起我躲。结果小敏挡着,必须要把石头扔掉才可以走。这个方法也失败了。第三个方法是谈判,她提出让我来做裁判,并且订了盟约,如果我也不同意玩石头,她就把石头扔掉。小敏同意了,问题解决了。 当时在场的除了我还有小敏的姥姥。菜芯儿没有选小敏姥姥而是选我做裁判,小敏还同意了,这个情节也很有意思。菜芯儿对我更加信任这是必然的,而小敏却没想到我会是一个与她的妈妈和姥姥观点不一致的人。我想这个经历对她来说也很宝贵。 小敏发现我这个大人居然允许孩子玩石头,并且我用“回家洗手”来解决了石头脏的问题,她立刻开始尝试破坏规则(姥姥不准她玩石头)。她去拿起石头玩的时候,跟菜芯儿用石头做饭做游戏明显不一样,就是为了拿石头而拿石头,动作又急又快,有一次还差点砸了手。石头在她那里根本就是用来试探规则的工具,而不是工作材料。当然她的这种探索也是当下她的成长所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但是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受到太多限制,一旦他到了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会是怎样一个状态。完全为了探索规则而行动,却不管行动本身对他自己是否有利。如果这个试探是在青春期或者成年之后,那时他比小时候更有力量,也更有摆脱成人控制的天然动机,那这种试探会不会有危险?他会不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 看到小敏风一样的行动,当时她正热衷于拿石头砸凳子上的钉子,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的乱砸,我跟她简单说了下砸钉子的工作原理,她居然听进去了,接下来还观看了我的示范,然后她开始逐渐向工作状态过度,开始认真关心钉子砸进去没有,而不是手里挥舞的石头和姥姥的命令。(姥姥的命令就没断过,不过小敏已经对她的某些话充耳不闻了,但是姥姥的命令也只是命令,很少行动上的干涉,颇有点儿“为了面子”的意思,其实对孩子还是挺宽容的。)可见大人的话还是有用的,只要摸准了孩子的脉。 ======================================================================================== 另:受许宜铭观点的影响,以及小巫文章的影响,从很早我就开始用“有的人......有的人......”来为菜芯儿解释观点不一致的现象。有一天我们一起吃东西,她泡到粥里泡得烂呼呼的,让我尝。我一脸夸张的说:“不好吃!”她平静的说:“我喜欢吃! 题目太大,写得有些乱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22
要先了解到被嘲笑的原因,如果确实是孩子有点问题被嘲笑的话,家长就要努力督促孩子改掉,这个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如果是无原由的被别的孩子嘲笑,一次的话,可以不当回事,如果总是出现的话,家长就要帮孩子出现制止这种情况了,平常也要注意多鼓励孩子,多给他信心,遇到事情不要总是不敢反抗
第4个回答  2018-12-21
(1)你要鼓励孩子说爸爸妈妈觉得你很好,很棒,给他自信
(2)告诉孩子别人说你,是他们不懂事的表现,你千万不要成为那样的孩子,你是妈妈心中最棒的小孩
(3)可以和孩子的班主任沟通一下,说这种情况对孩子的生长不利,建议老师可以给正确的引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