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做点计算机的题!!!给高分!

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重要特点?
2、数据通信时,如果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小于发送方的发送能力时,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3、从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范围角度分类我们可以把网络分为哪几类?
4、按拓扑结构分类,我们可以把网络分为哪几类?
5、按工作方式分类,我们可以怎样分类?
6、工作组是对等网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有哪些?
7、请规范定义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8、简述OSI七层参考模型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中作用和意义。
9、计算机网络从拓朴结构上分类有哪些?并且请阐述各种拓朴的特点
10、对等网络和C/S网络各有哪些操作系统?
11、简述对等网络与客户/服务器网络的区别?
12、IP地址为192.168.1.112,其从属网络的标准网络号和广播地址是多少?
13、交换机根据工作方式分哪几类?
14、简述网桥、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及特征。
15、INTERNET接入方式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16、一个企业有8个部门,每个部门有若干台计算机,采用192.168.110.0的网络划分子网,怎样划分最为合理。
17、OSI七层模型每一层所涉及的协议及标准。
18、ISO规定的网络管理模块有哪些?
19、SNMP简单网络管理的主要组件有。
20、应用层有哪些协议?
21、遇到网络连通性问题,首先应该检查什么?
22、简述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有那些不同和协议帧格式?
23、简述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及各自的特点。
24、CSMA/CD是如何工作的?
25、并行数据传输与串行数据传输的区别是什么?

综合布线部分
1. 目前的局域网应用中,最常见的有哪些拓扑结构,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 EIA/TIA -568-A,ISO/IEC 11801各自盛行的地区;
3. EIA、TIA、ISO分别是什么意思
4. 信息插座属于综合布线的哪个部分
5. 那些介质适合做垂直主干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6. T568B/T568A的线序
7. 在建筑群子系统中,一般采用什么介质,以什么方式走线比较安全?
8. 有哪些连接头用于光纤的连接
9. 双绞线组建星型网络时,一般用的连接头是什么
10.什么是衰减和串扰?
11. 一箱网线大约多少米
12.TIA/EIA-568-A标准规定的双绞线最大干线长度为?

网络安全
1. ARP病毒的机制和预防方法。
2. 防火墙的作用
3. 请简单叙述网络反病毒的方法
4. 各种病毒的代表病毒名称

企业系统应用
1、DNS服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什么是递归查询,什么是迭代查询?
2、DHCP服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DHCP?
3、DHCP的工作原理有四个步骤,简要述说这四个步骤过程?
4、当一台客户机从DHCP服务器无法获得IP地址时,客户机会如何?
5、某公司申请到的IP地址为:196.135.99.0,为便于管理,需建立4个子网,给出解决方案。
6、什么是分布式文件系统
7、安装本地打印机和网络打印机有什么区别
8、如何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网站
9、什么是转发器和根提示
10、Linux支持的分区格式有哪些?
11、使用什么命令在Linux文件系统的不同目录之间切换?
12、使用什么命令列出当前目录中的文件和子目录名?
13、使用什么命令把两个文件的合并成一个 文件?
14、新建、移动、删除和复制文件使用什么命令?
15、如何将一个文件的修改日期改成目前的时间?

说明下这些题我都懂,只是最近比较忙没时间也懒得做!! 所以不要忽悠我哦!!!
呃 都说太多了,这样吧! 网络基础的1,2,3,5,6,10,11,15,16,19,24和企业系统应用的 5,11,12,13,15 就这些了,其他的不用做了

<1>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根据电子元件来划分的。

集成电路是把许多晶体管、电阻、电容等构成的电路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集成电路按集成程度的不同有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分。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集成1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小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蹒跚学步

ENIAC是第一台真正能够工作的电子计算机,但它还不是现代意义的计算机。ENIAC能完成许多基本计算,如四则运算、平方立方、sin和cos等。但是,它的计算需要人的大量参与,做每项计算之前技术人员都需要插拔许多导线,非常麻烦。

1946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看到计算机研究的重要性,立即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他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储程序控制原理(下面有专门讨论),人们也把采用这种原理构造的计算机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根据存储程序控制原理造出的新计算机EDSAC(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爱达赛克)和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爱达瓦克)分别于1949和195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EDSAC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是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原型和范本。EDVAC是最先开始研究的存储程序计算机,这种机器里还使用了10000只晶体管。但是由于一些原因,EDVAC到1952年才完成。

IBM公司于1952年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成功的商品计算机IBM701。随着军用和民用的发展,工业化国家的一批公司企业投入到计算机研究开发领域中,这可以看作是信息产业的开始。当时的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潜在用途和发展,IBM公司在开始开发计算机时还认为“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虽然计算机具有本质的通用性,但计算机的硬件只提供了解决各种计算问题的物质基础,要将计算机应用到解决任何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使用者都必须编写出有关的程序或者软件。早期计算机在这方面是非常难用的,人们需要用很不符合人的习惯的二进制编码形式写程序,既耗费日时,又容易出错。这种状况大大地限制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五十年代前期,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者们就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1954年,IBM公司约翰·巴克斯领导的小组开发出第一个得到广泛重视,后来被广泛使用(至今仍在使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FORTRAN语言的诞生使人们可以用比较习惯的符号形式描述计算过程,这大大地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也使更多的人乐于投入到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开发工作中。FORTRAN语言推动着IBM的新机器704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最成功的计算机,也将IBM公司推上计算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软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不断被开发出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开始进一步研究计算过程的本质特征、程序设计的规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一些新的程序设计语言,如Algol60、COBOL、LISP等被开发出来,军用和民用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计算机也开始在商务数据处理领域崭露头角。一些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也露出了萌芽。

稳步发展

1965年IBM公司推出了360系列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作为一种商品的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等基本软件在这时已经初步成型,这些勾勒出那个年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框架。360计算机采用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第一次提出了系列计算机的概念,不同型号的机器在程序指令的层次上互相兼容,它们都配备了比较完备的软件。360以及随后的370系列计算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始生产与IBM机器兼容的大型计算机,打破了IBM公司的垄断局面,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价格竞争和技术进步。

在另一个方面,以DEC(数据设备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开始开发小型、低价格、高性能的计算机,统称为小型计算机。这类计算机主要用于教育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和一般企业部门,用于各种科学技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他类型的计算机也逐渐被开发出来。其中重要的有为解决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民间的或者军事的问题)而开发的巨型计算机,这类计算机通常装备了的多个数据处理部件(中央处理器,CPU),这些部件可以同时工作,因而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另一类常见的计算机被称为工作站,通常在企业或科研部门中由个人使用,主要用于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等专门领域。

到了六十年代末,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在一颗集成电路芯片上能够制造出的电子元件数已经突破1000的数量级,这就使在一个芯片上做出一台简单的计算机成为可能。1971年Intel公司的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诞生,这是第一个做在一个芯片上的计算机(实际上是计算机的最基本部分,CPU),它预示着计算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到来。1976年苹果计算机公司成立,它在1977年推出的APPLE II计算机是早期最成功的微型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性能优良、价格便宜,时价只相当于一台高档家电。这种情况第一次使计算机有可能走入小企业、商店、普通学校,走入家庭成为个人生活用品。计算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始从科学研究和大企业应用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逐渐演化成为普通百姓身边的普通器具。

在这个时期中另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是图形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技术。计算机诞生以后,一直以一种单调乏味的字符行式的面孔出现在使用者面前,这样的命令形式和信息显示形式,即复杂又不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如果说专业工作者还可以容忍的话,大众就很难接受和使用了。为了面向普通百姓,计算机需要一种新的表现形式。Xerox公司Polo Alto研究中心(PARC)在七十年代末开发了基于窗口菜单按钮和鼠标器控制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使计算机操作能够以比较直观的、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进行,为计算机的蓬勃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Apple公司完全仿照PARC的技术开发了它的新型Macintosh个人计算机(1984),采用了完全的图形用户界面,取得巨大成功。这个事件和1983年IBM推出的PC/XT计算机一起,启动了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的大潮流。

另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也是从七十年代中开始的,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早期的计算机都是孤立工作的,许多人围着一台计算机,通过各种终端设备使用计算机完成自己的工作,使用计算机内部存储的信息。当人们想把数据或程序从一台计算机弄到另一台计算机去时,通常需要做物理的物质的移动:把存好数据程序的磁带(或磁盘)从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搬到另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容易想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输的实际上就是信息,为什么信息不能通过电信号传输呢?为什么不能把两台计算机用电子线路连接起来,通过这种线路在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呢?当然,由于在这里需要传输的是数字信号,要保证可靠的传输、正确的接收,需要一些专门的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简单地把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不很困难,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大片等待开垦的肥沃土地:为什么不能把更多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呢?相距遥远的计算机难道不能连在一起吗?

突飞猛进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甚至可以说是疯狂发展的时期。推动这种迅猛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

技术进步导致计算机的性能飞速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在计算机领域有一条非常有名的定律,被称为“莫尔定律”,由美国人G. Moore在1965年提出。该定律说,同样价格的计算机核心部件(CPU)的性能大约18个月提高一倍。这个发展趋势已经延续了三十多年。60年代中期是IBM 360诞生的年代,那时计算机的一般价格在百万美元的数量级,性能为每秒十万到一百万条指令的样子。而今天的普通微型机,每秒可以执行数亿条指令,价格还不到那时计算机的千分之一,而性能达到那时计算机的大约一千倍。也就是说,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计算机的性能价格比提高了超过一百万倍。这种进步来源于CPU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飞速进步。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至今还没有减缓的征兆。与此同时,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容量也飞速增加,加工飞速下降。三十多年来,单位容量的内存、外存价格下降的幅度与计算机相当,今天普通微型机的内、外存容量早已是IBM360一类大型计算机的成百上千倍。正是计算机性能和价格的这种发展,导致小规模的企业商店,以至个人和家庭都能用得起性能很高的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出了易用的图形形式的人机界面,并且已经开发出大量能够帮助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程序系统。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计算机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提高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它、愿意使用它。使用人群的扩大,销售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计算机产业为普通人开发各种各样应用系统。许多成功应用系统的出现又反过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计算机用户的队伍。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增加,人们对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把许多计算机常规性地连接到一起,能够方便地使用其他计算机所能够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存储在那里的信息本身、计算机的信息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早期,人们建立起许许多多局部性的小型网络,也建立起一些行业部门专用的或者跨部门的远距离网络。八十年代以后得到迅猛发展的Internet使人真正看到了计算机网络的巨大威力和无穷无尽的应用潜力。

各个领域的电子化、计算机化浪潮汹涌澎湃。计算机应用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从开始阶段主要用于政府机构、商务产业部门的内部数据处理,后来有各种广泛计算机化的用户服务系统。这些方面较早的成功范例是航空机票预订系统和银行的客户服务系统。今天的现代化企业已经从内到外全面地计算机化了:从社会、用户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开发、模拟试验,生产管理、原材料采购存储,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各种供销信息的统计分析,没有一个环节离得开计算机。可以说,现代化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计算机武装到了牙齿并能够在企业运行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作用。

总而言之,计算机及其应用飞速发展的最重要外部推动力是社会的需求,内部的发展动力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理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它们又是互相推动的。
<2>要不了多久,它就会被ping 垮的
<3>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4>现在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
<5>总线型拓扑:在总线型拓扑中,工作站和服务器通过一条较长的缆线相连。缆线把网络中各台计算机之间连接起来。但是服务器的位置不是特定的。
星型拓扑:如名称所示,这种拓扑以星型方式物理布置工作站和服务器的。
环型拓扑:在这种布局中,数据以循环方式通过环型线缆进行传输。
<6>“工作组”模式的特点
[1] 工作组中所有计算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主从之分
[2] 工作组模式下资源和帐户的管理是分散的。每台计算机上的管理员能够完全实现对自己计算机上的资源与帐户的管理。
[3] “人机”不分开。一个用户只能在为他创建了帐户的计算机上登录。
[4] 通常可以不必安装 Windows 20000 Server,可以使用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Windows 95/98来组建。95/98中没有本地安全数据库。
[5] 资源是分散的,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资源的互相访问:
利用Guest帐户访问,即取消该帐户的“禁用”属性。
在目的(资源)计算机上为使用资源的用户创建一个帐户,当登录资源计算机或联接联接到目的资源上时,提示用户输入该帐户和密码。
<7>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8>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

在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相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连的体系结构(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这个分委员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即OSI参考模型,它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纽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方重发这一帧。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的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

上面简单的说明了7层体系的OSI参考模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常把上面的7个层次分为低层与高层。低层为1~4层,是面向通信的,高层为5~7层,是面向信息处理的。
开放系统互连是使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进程能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进行信息交换。目前形成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是ISO7498国际标准,又记为OSI/RM,笼统的称为OSI,我国的相应标准是GB9387。
为了更好的理解OSI参考模型以及日后更深入的学习OSI的各个层次,我们将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ISO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起过体系结构的问题,并且已经知道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是指实际运作的一组物体或物件,而在"OSI系统"这种说法中,"系统"具有其特殊含义(即参考模型),为了区别起见,我们用"实系统"表示在现实世界中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或信息传递的自治整体,它可以是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以及这些计算机相关的外部设备、终端、操作员、信息传输手段的集合。若这种实系统和在和其他实系统通信时遵守OSI标准,则这个实系统就叫做开放实系统。但是,一个开放实系统的各种功能都不一定和互连有关,而我们以后要讨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的系统,只是在开放实系统中和互连有关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系统称为开放系统。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ISO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吧。
在OSI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在OSI中,问题的处理采用了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先丛最高一级的抽象开始,这一级的约束很少,然后逐渐更加精细的进行描述,同时加上越来越多的约束,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这三级抽象分别是: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规范也称规格说明。OSI体系结构也就是OSI参考模型,它是OSI所制定的标准中最高一级的抽象。用比较形式化的语言来讲,体系结构相当于对象或客体的类型,而具体的网络则相当于对象的一个实例。OSI参考模型正是描述了一个开放系统所要用到的对象的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对象类型与这些关系之间的一些普遍的约束。
比OSI参考模型更低一级的抽象是OSI的服务定义。服务定义较详细的定义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一些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的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样实现的无关。此外,各种服务还定义了层与层之间的抽象接口,以及各层为进行层与层之间的交互而用的服务原语。但这并不涉及到这个接口是怎样实现的。
OSI标准中最低层的抽象是OSI协议规范,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的定义:应当发送什么样的控制信息,以及应当用什么样的过程来解释这个控制信息。协议的规范具有最严格的约束。
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CCITT和ISO。许多问题都是他们共同商议决定的。从历史上看,CCITT与ISO的TC97工作领域是很不相同的,CCITT原来是从通信的角度考虑一些标准的制定,而TC97则关心信息处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于是通信与信息处理就成为CCITT和TC97所共同关心的领域。CCITT的建议书X.200就是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它和上面提到的ISO7498基本上是相同的。
<9>说过了
<10>windows 2000 /XP /ME/98

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3 server
windows 2008 server
Linux Unix
<11>对等网络一般规模比较小,在10台以内,服务器网络一般规模比较大,他们的区别就是,对等网络每台都是相等的可以,而服务器网络,服务器负荷比较大

就这些吧,等有空在继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7

1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2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3 中小规模计算机时代;4 大规模计算机时代

差错控制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互联网(Internet)

按拓扑结构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星型、环型、总线网、树型网和网状型网络总线型。

网络用户较少,一般在20台计算机以内,适合人员少,应用网络较多的中小企业;
网络用户都处于同一区域中;
对于网络来说,网络安全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它的主要优点有:网络成本低、网络配置和维护简单。

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OSI 七层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
第2个回答  2009-07-27
你还不如去买本计算机书呢,这么多题,给再多的分也没人做啊!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网络基础1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讯将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连起来的集合。
按计算机联网的地理位置划分,网络一般有两大类:广域网和局域网。
Internet网(因特网,许多人也称其为"互联网")是最典型的广域网,它们通常连接着范围非常巨大的区域。我国比较著名的中国科技信息网(NCFC)、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国公用经济信息网(CHINAGBN)都属于广域网。
局域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例如:你所在的机关电大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个局域网,我们通常也把它称之为校园网。局域网通常也提供接口与广域网相连。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计算机-终端
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多个终端通信线路连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用户可以在自己办公室内的终端键入程序,通过通信线路传送到中心计算机,分时访问和使用资源进行信息处理,处理结果再通过通信线路回送到用户终端显示或打印。这种以单个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称做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
在主机之前增加了一台功能简单的计算机,专门用于处理终端的通信信息和控制通信线路,并能对用户的作业进行预处理,这台计算机称为"通信控制处理机"(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也叫前置处理机;在终端设备较集中的地方设置一台集中器(Concentrator),终端通过低速线路先汇集到集中器上,再用高速线路将集中器连到主机上。

2、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连网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ISO 制订了OSI RM成为研究和制订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标准的基础。各种符合OSI RM与协议标准的远程计算机网络、局部计算机网络与城市地区计算机网络开始广泛应用。

4、网络互连阶段
各种网络进行互连,形成更大规模的互联网络。Internet为典型代表,特点是互连、高速、智能与更为广泛的应用。 }
网络基础2
{两台主机通信时,发送方需要向接收方发送一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中都包含什么?当然,这个数据包是由:目标IP地址、源IP地址、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组成。当发送方的带宽大于接收方时,那么接收方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发送方,信道堵塞,然后,它们会协商一个发送数据的带宽,使他们的接收能力和发送能力基本上一致。这里我所说的是使用的TCP协议。
如果是使用的UDP传输协议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就不用协商了,因为UDP是不可靠传输。

当然,这时你使用下面的命令,在带宽大的主机上向带宽小的主机狂发数据包,也会把带宽小的主机搞垮的。这个命令是:ping ip地址 -t
例如,带宽小的主机IP地址是172.16.0.1的话,那么你就可以这样使用这个命令:ping 172.16.0.1 -t
要不了多久,它就会被ping 垮的。}
网络基础3
{有3类,按区域的大小分别 1局域网 2广域网 3城域网
}
网络基础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按地理范围、拓扑结构、传输速率和传输介质等分类。

⑴按地理范围分类

①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②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③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⑵按传输速率分类

网络的传输速率有快有慢,传输速率快的称高速网,传输速率慢的称低速网。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s(每秒比特数,英文缩写为bps)。一般将传输速率在Kb/s—Mb/s范围的网络称低速网,在Mb/s—Gb/s范围的网称高速网。也可以将Kb/s网称低速网,将Mb/s网称中速网,将Gb/s网称高速网。

网络的传输速率与网络的带宽有直接关系。带宽是指传输信道的宽度,带宽的单位是Hz(赫兹)。按照传输信道的宽度可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一般将KHz—MHz带宽的网称为窄带网,将MHz—GHz的网称为宽带网,也可以将kHz带宽的网称窄带网,将MHz带宽的网称中带网,将GHz带宽的网称宽带网。通常情况下,高速网就是宽带网,低速网就是窄带网。

⑶按传输介质分类
①有线网
②无线网
⑷按拓扑结构分类

①总线拓扑结构
②星型拓扑结构
③环型拓扑结构
④树型拓扑结构
6
{对等网主要有如下特点:

(1)网络用户较少,一般在20台计算机以内,适合人员少,应用网络较多的中小企业。

(2)网络用户都处于同一区域中。

(3)对于网络来说,网络安全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它的主要优点有:网络成本低、网络配置和维护简单。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的,主要有:网络性能较低、数据保密性差、文件管理分散、计算机资源占用大。
}

10{
windows 2000 /XP /ME/98

C/S:
windows 2000 /XP /ME/98

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3 server
windows 2008 server
Linux Unix
}
11{
对等网络中没有主机通过,Hub、Switch、Router等连接,也可两台机器直接连接,网络中的单机地位相当 }

15{
adsl:速度一般,网络应用较普遍,安装方便,但是正面临淘汰
epon: 同轴电缆连接,速度较快,网络应用少
局域网 :速度较快 受网内用户影响大,局域网病毒多
光缆 :速度最快,成本高
宽带无线(802.16): 应用较少,要求在基站附近,信号好的地方
WIFI:覆盖不广,速度一般
3G无线上网:比如EVDO TDSCDMA 等,速度一般,信号不稳定,价格很高,1元一小时以上 }
19{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顾名思义,它是一个作为网络管理而出现的.一般比较常见的应用模式为服务器的运行状态监视.使用该协议可以读取服务器的硬件信息,目前系统资源的消耗信息等.然后可以使用第3方工具把这些数据图形化.比较常见的使用该协议的软件有MRTG,CACTI..
}
24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

CSMA/CD是一种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网中的各个站(节点)都能独立地决定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每个站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进行载波监听,只有介质空闲时,才允许发送帧。这时,如果两个以上的站同时监听到介质空闲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这使发送的帧都成为无效帧,发送随即宣告失败。每个站必须有能力随时检测冲突是否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则应停止发送,以免介质带宽因传送无效帧而被白白浪费,然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争用介质,重发送帧。CSMA/CD协议简单、可靠,其网络系统(如Ethernet)被广泛使用。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但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CSMA/CD应用在ISO7层里的数据链路层,它的工作原理是:发送数据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再重新尝试.
11{【语法】cd[目录]
【功能说明】cd指令改变当前目录到指定目录。变量HOME是默认的目录路径。
【执行范例】
【范例15】改变当前目录。
[root@localhost root]# pwd //显示当前目录
/root
[root@localhost root]# cd /home/kk //改变目录到/home/kk
[root@localhost kk]# pwd //显示当前目录
/home/kk
[root@localhost kk]#
第一次显示当前目录时,为/root目录。使用指令cd /home/kk,改变当前路径到/home/kk,在利用pwd指令显示当前目录时,为/home/kk。
【相关指令】
pwd }
12~15{ls -l 列出当前目录文件的权限
ls -a 列出当前目录所有文件 包括隐藏文件
各给教程,简单的linux命令
http://zoomao.info/2007/11/23/linux.html }
好累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27
书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