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意思

郁孤台,地名,在江西赣州城西北的贺兰山上。因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而名扬古今。本以为贺兰山一定高峻,谁想它不过是城区的一个制高点,穿街过巷,很容易就找到了。

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词人,总共活了六十八岁。有关他的传说,著名的如他二十二岁时聚众组织起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为擒拿偷了印信的叛将,曾单人单骑手提利剑追贼三日,将人头提回。而后,他又曾跃马横刀,率骑五十,突袭敌营生擒一位叛将,并奔突千里,押解至建康正法,还率万人南下归宋。还有著名的《美芹十论》,又叫《御戎十论》,是十篇著名治国方略。这里涉及《列子》里一个典故,说从前有一个人,因为自己喜欢吃芹菜,对主人说它很好吃,主人尝了便大吐不止。辛弃疾借此说明,自己喜欢这《御戎十论》,把它献给皇帝,也像那个人献芹菜一样。虽然别人不一定喜欢它,但是一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总是有他一片诚心的。然而,辛弃疾的诚意没有感动皇帝,他的英明决策并未受到重视。不过,他不死心,他又写了《九议》,论用人、论作战、论阴谋、论团结……送往朝廷。结局当然一样,这些平戎之策都被扔到了废纸篓。

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才华出众之人,宦海沉浮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在被断续使用的二十余年里,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本是一个奔走沙场,准备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武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被折磨成一个空有满腔抱负只能栽花种树的闲人。登临郁孤台,念无奈中的辛弃疾,谁人没有一股悲凉之情叩动心扉�

所幸的是,一生被朝廷反复抛弃,九蒸九晒的辛弃疾,却歪打正着成就了一番诗歌伟业,他的词笔力深厚,刀剑雕刻,血泪浸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宋代词坛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谁曾想他政治生活的苦闷,最终成就了他创作上的辉煌。

恍惚间,辛弃疾怀着郁郁之情,孤身一人,也在这个暮春的傍晚,来到了郁孤台上,陪伴着他的,是比今日更稠的映阶碧草,和比今日更冷更寒的深山鹧鸪。我该和他说什么呢�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相同的,或许唯有一种深深的忧患千古不变……

凭栏远眺,贡江烟波浩渺,青山叠叠。今天,江晚亦愁予.

意思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出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原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如下: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词句注释如下: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扩展资料: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

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2、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3、出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佑。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这一思想感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30
嗯ヽ(○^㉨^)ノ♪dgfe
第4个回答  2009-07-27
孤台下面流着的清江的江水 ,之中不知有过多少行人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