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季度所得税B类报表如何填写??

这个季度总收78000元,请问我这报表我应该怎么来填写?需要缴多少税?我自己算了下是1950元.这是对的吗?急急...
大家帮帮忙

一、本表第1行至第11行由“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写。第1行“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二、第2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三、第3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的收入或收益。第3行填报4行+5行+6行+7行+8行的合计数。

四、第4行“国债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五、第5行“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六、第6行“符合条件居民企业之间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填报本期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情况。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七、第7行“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等规定,符合条件并依法履行登记手续的非营利组织,填报取得的捐赠收入等免税收入,不包括营利性收入。

八、第8行“其他免税收入”:填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

九、第9行“应税收入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9行=第1行-2行-3行。

十、第10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一、第11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1行=第9行×10行。

十二、本表第12行至第14行由“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报。第12行“成本费用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十三、第13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四、第14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4行=第12行÷(100%-第13行“应税所得率”)×第13行。

扩展资料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A与B区别

一、适用范围不同。

A类申报表适用于查帐征收的企业填报;

B类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的企业填报。

二、报表格式不同。

A类申报表三栏;

B类报表两栏。

三、计税依据不同。

A类申报表是按利润计算所得税;

B类申报表是按照收入计算所得税。


查账征收和定额征收都是针对企业所得税。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纳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

1、定额征收:直接核定所得税额;

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按照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所得税。

核定征收方式适用于纳税人的会计账簿不健全,资料残缺难以查账,或者其他原因难以准确确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时,由税务机关采用合理的方法依法核定纳税人应纳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简称核定征收。

查账征收方式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以如实核算,反映生产经营成果,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上海税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3

一、本表第1行至第11行由“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写。第1行“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二、第2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三、第3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的收入或收益。第3行填报4行+5行+6行+7行+8行的合计数。

四、第4行“国债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五、第5行“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六、第6行“符合条件居民企业之间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填报本期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情况。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七、第7行“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等规定,符合条件并依法履行登记手续的非营利组织,填报取得的捐赠收入等免税收入,不包括营利性收入。

八、第8行“其他免税收入”:填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

九、第9行“应税收入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9行=第1行-2行-3行。

十、第10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一、第11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1行=第9行×10行。

十二、本表第12行至第14行由“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报。第12行“成本费用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十三、第13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四、第14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4行=第12行÷(100%-第13行“应税所得率”)×第13行。

扩展资料:

表内关系

1、第3行=第4+5+8+9行。

2、核定征收方式选择为“核定应税所得率(能核算收入总额的)”的,第10行=第1-2-3行。

3、核定征收方式选择为“核定应税所得率(能核算收入总额的)”的,第12行=第10×11行;核定征收方式选择为“核定应税所得率(能核算成本费用总额的)”的,第12行=第10行÷(1-第11行)×第11行。

4、第14行=第12×13行。

5、核定征收方式选择为“核定应税所得率(能核算收入总额的)”“核定应税所得率(能核算成本费用总额的)”的,第17行=第14-15-16行。当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时,若第14-15-16行<0,第17行=0。

参考资料:国家税务总局上海税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和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2015年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10

一、本表第1行至第11行由“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写。第1行“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二、第2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三、第3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的收入或收益。第3行填报4行+5行+6行+7行+8行的合计数。

四、第4行“国债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五、第5行“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填报纳税人持有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

六、第6行“符合条件居民企业之间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填报本期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情况。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七、第7行“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等规定,符合条件并依法履行登记手续的非营利组织,填报取得的捐赠收入等免税收入,不包括营利性收入。

八、第8行“其他免税收入”:填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

九、第9行“应税收入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9行=第1行-2行-3行。

十、第10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一、第11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1行=第9行×10行。

十二、本表第12行至第14行由“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填报。第12行“成本费用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十三、第13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十四、第14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次计算填报。第14行=第12行÷(100%-第13行“应税所得率”)×第13行。

扩展资料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A与B区别

一、适用范围不同。

A类申报表适用于查帐征收的企业填报;

B类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的企业填报。

二、报表格式不同。

A类申报表三栏;

B类报表两栏。

三、计税依据不同。

A类申报表是按利润计算所得税;

B类申报表是按照收入计算所得税。


查账征收和定额征收都是针对企业所得税。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纳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

1、定额征收:直接核定所得税额;

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按照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所得税。

核定征收方式适用于纳税人的会计账簿不健全,资料残缺难以查账,或者其他原因难以准确确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时,由税务机关采用合理的方法依法核定纳税人应纳税款的一种征收方式,简称核定征收。

查账征收方式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以如实核算,反映生产经营成果,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上海税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填报说明

一、本表为按照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包括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税额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在月(季)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其中: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按收入总额核定、按成本费用核定分别填写。

二、本表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

企业年度中间开业的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季度的最后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15位)。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中的纳税人全称。

三、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2、第1行 “收入总额”: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报数据为纳税人当年1月1日至申报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3、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4、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第1行“收入总额”×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5、第4行 “成本费用总额”: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报数据为纳税人当年1月1日至申报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6、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7、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第4行 “成本费用总额”÷(1-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8、第11行 “税率”:填写《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

9、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

(1)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计算结果:

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 ×第11行“税率”

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 ×第11行“税率”

(2)实行核定税额征收的纳税人,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

10、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按规定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第13行≤第12行。

11、第14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12、第15行“应补(退)所得税额” :填报计算结果。第15行=第12行-第13行-第14行;当第15行≤0时,本行填0。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13
按照您的表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填报说明我介绍如下:
一、本表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报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季(月)度最后一日。
二、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第1行 “收入总额”: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此行。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
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您没有表述清楚,请查看《企业所得税纳税方式鉴定表》或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
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第1行“收入总额”×第2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第4-10行报空,即:不填报。

第11行 “税率”:填写《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
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
(1)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填报计算结果:
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应纳所得税额=第3行“应纳税所得额” ×第11行“税率”
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第13行≤第12行。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没有就不填报)
第14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填报一季度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第15行“应补(退)所得税额” :填报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应补(退)所得税额=第12行“应纳所得税额”-第13行“减免所得税额”-第14行“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当第15行≤0时,本行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