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如题所述

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2、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3、权力的差异: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

扩展资料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西汉废除相国官职以后,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宰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2

宰相指的是一种制度,丞相是真正的官名。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宰相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宋朝的时候,宰相成为了官民,明朝的时候,丞相的称呼消失了,皇帝亲政,但是却设立了大学士,被称为辅臣,清朝的时候,出现了内阁,军机大臣等等,其实从权利上来看,这人就是所谓的宰相了,只是称呼发生了改变。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著名宰相:

1、初唐名相 房玄龄: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

2、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得“萧规曹随”之誉。

3、汉初名相 陈平: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百度百科—宰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7-26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历代宰相制度介绍: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13
早期,宰相和丞相没什么区别。到明清时期,宰相和丞相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分。
通俗来说,丞相是法定政府首脑,是政府最高职务(不是最高头衔,爵位、官衔品级高于丞相的所在多有),是否有实权要看具体情况。宰相,是指皇帝秘书中掌握实权的那位或那几位,例如明朝中后期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南书房行走、军机上行走等,都是宰相,前者是法定秘书,后者是皇帝临时从政府借调到身边承旨办事的,是临时秘书。
第4个回答  2006-07-27
宰相是辅助君主处理朝政的制度。历代宰相职务有不同称呼:
如尧舜禹的百揆;
商代的六大士;
周朝的卿士;
秦的丞相,御史大夫;
汉不同时期的丞相、司徒、司空,
晋代的中书令,仆射;
北朝的大冢宰,南朝的总百揆;
唐代的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宋代丞相、枢密使、参知政事;
辽代的政事令、南北枢密院大王、丞相;
金代的中书令、丞相;
元代的中书令、尚书令、丞相;
明代的大学士;
清代的大学士、军机章京大臣,清末的总理国务大臣,等等。这都是不同朝代的宰相称呼。
汉代到清代,更延续“内阁制度”,宰相班子既是行政负责团队,也是皇帝的顾问班子。

丞相是某些朝代的宰相职务的一种。

大禹治水以前就有宰相制度了。
尧舜的时候。在部落联盟领袖的职务下面设置有“百揆”职位,是行政的负责人,这就是早期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