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

如题所述

人间清醒:底层逻辑和顶层认知

水木然

第一章 真相本质

宁可去证明别人的成功是靠不择手段,也不愿意审视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作为一名家长,当你不再是带领孩子成长,而是能从孩子身上悟出自己需要成长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孩子让你最头疼的地方,恰恰是你最需要疗愈的地方。

人生曲线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社会的千刀万剐。因此,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价值规律

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属于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使它价值最大化的人手里去。

什么是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呢?就是当我们很容易找到最合适的东西,或者说不需要再通过中间商、渠道商就能找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是交易成本接近零了。

>> 这个时代机会越来越均等,渠道越来越公开,资源越来越透明。

>> 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给自己的客户提供独有价值的东西(服务或产品),同时实现自己的收益(副产品)。我们获得收益的多少,越来越取决于我们提供价值的大小,商业逻辑正在越来越接近这一点。

>> 未来得到一件好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配得上它。芒格之前说过这话,但是这句话只有在今天才成立。

>> 未来得到一件好东西(机会、职位、工具)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通过努力配得上它。

>> 巴菲特合伙人芒格说过一句话:我们不需要新的思想,我们只需要正确的重复

>> 什么是正确的重复?

第一,选对方向,用时间悄悄地做杠杆;

第二,找到优势,用效果不断地做叠加。

真正的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 自己喜欢的事,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变成对别人有价值的事。

这样既没有丢掉自己,又时刻关注别人,这就符合“道”了。

底层规律

>> 先从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公式讲起:E=MC2。

>> 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可以转化成能量。

深层次的含义可以是:能量才是这个世界的本原。

>> 那么能量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呢?就是“波”。

>> 金钱并不会让人变坏,也不会使人变好,它只能让人暴露真实的自己。

金钱就和权力一样,是人性的放大器,它们会将人本身的样子放大很多倍。让人活着更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 人生漫漫,无非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寻找同类,第二件事是寻找互补。

>> 恋爱最好找同类,婚姻最好找互补。因为恋爱是情感组合,彼此开心就可以了,而婚姻是价值组合,能帮助彼此实现价值才是最稳固的关系。

>> 在动物世界里,弱小的动物一向都是成群结队,比如鸡鸭鹅羊和牛马,它们需要团结起来才能保护自己。强大的动物从来都是独来独往,比如虎豹豺狼和狮子。

>> 第一股力量是阴与阳的互相吸引。这一种是互补的力量,互补产生吸引,最直接表现就是爱情,是两性关系。

>>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性”出了问题。

>> 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人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第一种是需要变得更完整,即阴需要阳,阳需要阴;第二种是需要变得更强大,唯有强大才能吸引更多不如自己强大的人的追随和认可

>> 阴与阳,大与小,就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两种关系。这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最根本关系,搞透了这两种关系,就搞懂了宇宙间一切复杂的关系,也能让自己在关系中变得游刃有余。

>> 开口说话需要满足的七个条件

一是你把事情想清楚了。

二是你把要说的话理顺了。

三是你把说话的结果想透了。

四是别人在听。

五是别人能听懂。

六是别人听完后能执行。

七是别人执行后有价值。

说话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宁可不说。

>> 大多数人宁可吃琐碎杂事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和提升的苦。因为生活的苦躺着一动不动就来了,学习的苦却需要你主动找着去吃。

第二章 认知觉醒

>> 静生定,定生安,安而生慧,慧生判断力。

>> 文字是思想的最基本逻辑,人类所有的思想都能以文字的形式储存下来。

>> 请记住:书是展现人类思想的最好方式,读书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最好方式。

>> 人类社会一切现象都是本质的呈现,但是人们把自己能看透的现象称为规律,把自己看不透的现象称为命运。

其实在高认知的人眼里,或者在高能力的人眼里,根本就没有命运的说法。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顺着各种现象就可以摸清逻辑,然后判断趋势和必然。

>> 那些跌入低谷再爬起来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一是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善于从人性角度思考事情。

二是外表越来越安静,内心越来越淡定。

三是不再把别人的恭维放在心上,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脸色。

四是不再热爱幻想,凡事都会先做最坏的打算。

>> 五是不再轻信别人,不再对他人轻易寄托希望。

六是屏蔽各种闲散的事,杜绝各种无效社交。

七是永远坚信,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

>>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你还在证明自己是对的,只要你还在跟对方讲道理,就说明你还没有把握到关系的本质和精髓。即使你讲赢了道理,证明了自己是对的,也输掉了所有人。

>> 千万不要跟愚者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相同的水平线上,然后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来打败你。

>> 遇到认知极低的人,只能去“降维沟通”,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只讲他们能接纳的事实。

>> 如果你和一个愚蠢的人论理,只能说明你们是同一个层次,如果你很介意一个愚蠢的人的看法,这说明你也并不比他们高明。

井蛙不可语海,不要跟井底之蛙谈大海,因为完全超出了它们的视野。

>> 静稳忙忍

静中藏了一个争字,

稳中藏了一个急字,

忙中藏了一个亡字,

忍中藏了一个刀字

>> 做人,谁不想清净?但是要想实现真正的静,不是逃避,不是佛系,而是必须要有当仁不让的决心,该争的一分都不能少,争取你该拥有的,之后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安静。

>>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建立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

>> 常识

“常识”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绝大部分人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基本常识”。

芒格说:所谓常识,看似是平常人都能掌握的知识,其实恰恰相反,常识在现在这个时代成了普通人不具备的知识。

>> 因为普通人一生都在追逐“诀窍”,或者追捧成功者的经验,导致丧失了基本的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

>> 获得别人欣赏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请教对方,给别人一个指导你的机会。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别人倾听自己表达。

>> 人们最迫切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背后迫切被理解的心情。所以你无论能不能听懂,不断地点头和认可即可。

>> 记住:去问对方问题,而不是去当对方的老师,去指点对方。

>> 真正的高端人士之间的对话,从不是上来就谈生意,而是先谈人。

他们从琐碎的聊天内容窥见一个人的三观、圈层、能力和资源。

因为他们明白人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他们只负责搞定人,下面的人才负责搞定事。

>>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借假修真

>> 千万不要执着于各种事物的表象,这就是《金刚经》里一直强调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当我们不执着于表相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也叫“不着相、不住相”。

>> 如《孙子兵法》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你看到的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的实的,往往是虚的。

又比如《道德经》第40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本来就是相生的,我们不必太计较“有”或者“无”本身。

>> 如何才能在这个世界取得成功

请记住这三句话:

第一,人们最想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迫切被理解的心情。

第二,人们最想看到的,永远不是真理或真相,而是各种希望。

第三,人们最想得到的,永远不是价值,而是各种捷径和小便宜。

>> 因此,千万不要把你认为的真相告诉别人,也不要把你认为的价值强加于人,你只需要理解每个人的狭隘,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你就能大获成功了。

这就是在俗世中取得成功的深刻逻辑

两套秩序

>> 因此,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你伤害了他的利益就是他眼里的坏人,你符合了他的利益就是他眼里的好人。

>> 成长和成熟

成长是做加法,成熟是做减法。

真正的成熟就是把80%的精力花在20%的事情上。

事情只有越做越少,才能越做越精。

>> 第一种境界是自己没做到,却要求别人能做到。

第二种境界是自己做到了,要求别人也能做到。

第三种境界是自己做到了,不要求别人也做到。

社会上很多人都是第一种境界,自己做不到圣人的标准,却时刻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 这个世界的好人或英雄,天生就要接受更多的磨难。

>> 柔软的壳,就是跟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能理解每一个人,可以“降维沟通”,随时“向下兼容”,不容易被戳伤,并且不轻易刺伤别人。

坚硬的核,就是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刻被他人需要,并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 一个软壳再加一个硬核,刚柔并济,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 一个人只要初心是好的,所有的手段都是好的结果。

一个人只要初心坏了,所有的好手段都会是坏结果。

因此手段不分好坏,关键看使用的人有没有问题。

>> 值钱

当一个人足够值钱的时候,所有的衣服都只是陪衬;

当一个人不值钱的时候,就只能用值钱的衣服陪衬。

因此,有的人,需要穿奢侈品和大牌才能自信;

而有的人穿得非常普通,却总被人认为很尊贵。

第三章 关系界限

>> 先搞懂自己,才能搞懂别人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内观”,就很容易破除内心的执念和障碍,然后战胜自己,成为一个无敌的人。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看清楚,就能把世界看清楚。搞懂自己之后,才能真正搞懂别人,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别人,就是因为我们看不清自己。

内观,就是看清自己,然后改变自己,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需要直面自己的种种缺点,而且要一个个地去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切实的,需要一个个去解决,然而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耐心和修养,于是本能地逃避了。

>> 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却口口声声标榜自己远大的“理想”,他们舍近求远、信口开河。所谓的“改变世界”也好,“利他”也好,其实都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

>>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真正会打仗的人,都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人,然后耐心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练好内功,伺机而动。不失误即为战神,以不变应万变,恒强。

>>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只有做到自知,并且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才可以铲除世界上的一切困难。

《心经》开篇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自己,自己彻底放下了执念就是自在,这时的自己就是菩萨。

《金刚经》的要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当一个人放下了所有牵挂和执念,这时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活在真相里。

王阳明的心学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从小就立志成为圣贤,长大后为了能开悟,盯着看竹子慢慢生长,几天几夜不合眼,差点晕倒,没有成功……后来他才恍然大悟,人的眼睛不应该往外看,而是应该往内看,看自己的内心,很快就开悟了,这就是“龙场悟道”。

禅宗认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此乃禅宗悟道之境界。

《六祖坛经》的思想精髓:心平何劳持戒,身正何用修禅。如果能把心修好了,还需要持戒吗?换句话说,即使你每天吃素,但是心性依然未开化,持戒又有什么用?同样的逻辑:如果你能把人做正了,还需要坐禅吗?换句话说,即使你每天坐禅,但是行为依然混乱,那坐禅又有什么用?

《周易》的核心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永远都要靠自己,把自己搞好了,一切外物都来了。

>> 一个人开悟的标志,就是让这些器官朝向自己,把别人当成我们的镜子,来映射自己的内心。我们发现别人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其实是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足。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人将一天比一天强大。遇事先找别人的问题,这种人永远不能进步,永远都在抱怨别人。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执念,它让我们不断地惹是生非,这也是痛苦的根本。如果你的内在一直在成长,那么你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如果你总是期待外来的各种机会,那么你只会被埋得更深。

>> 有句古话叫“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只有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才是自己的贵人,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的时候,他就清醒了,活明白了。

>> 世界就是那么有意思: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圆满,完全可以独立发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帮他;相反,当一个人总是在外求,遇事就祈求别人和外界帮自己,所有的人都会避开他、远离他。

>> 人生快乐的根本,就是不要让任何人道德绑架你。

>> 做人不求全,做事不求多

如果每个人都得喜欢你,你得装成什么样?

如果每个人都得在乎你,你得累成什么样?

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

如果你能接纳所有的人,你得懦弱成什么样?

如果你能喜欢所有的人,你得虚伪成什么样?

如果你能成全所有的人,你得委屈成什么样?

所以,做人不求全。

同样道理:

如果每件事都在做,你得无聊成什么样?

如果每件事都要做,你得慌乱成什么样?

如果每件事都能做,你得平庸成什么样?

所以:做事不在多。

人对了,一切都对了。

事对了,一件就够了!

>> 茫茫人海中,与其说我们在不断寻找值得欣赏的人,不如说我们是在不断去发现自己。

人生最好的朋友是自己。

人生最美妙的事,就是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 凶狠和温柔

你对自己狠一点,全世界都对你温柔;

你对自己很温柔,全世界都对你凶狠。

真正活明白的人都在搞自己;

把自己搞定了,就把别人和世界搞定了。

>>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上了自己。

独立

>> 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获得加速成长的机会。

自助者,天助之。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来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第四章 商业逻辑

>> 保持开放、终身学习、坚持自律、远离舒适、颠覆自我这五种方法,是我们对抗熵增的有效方式。

商业趋势

>> 利润降低不是商业衰退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

>> 第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趁客户还看不懂真相和价值的时候,把他们绕得云里雾里,然后抢占他的心智,操控他们的行为。

第二种,努力让信息对称,反复教育客户,让他们看懂真相和背后的价值,然后他就一定会选择你,跟随你。

七大法则

比如“识不足则多虑”,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的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所以人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周易·系辞下》里有几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的能力相匹

人类为何不停地在重蹈覆辙?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