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强势方言(如东北话、广东话、上海话)词语进入普通话的现象?

如题所述

方言词语根据交际的需要,不断地有选择地被吸收到普通话里来,是符合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的速度与数量,与方言背后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一般认为的强势方言词语易于被共同语吸收的道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东北话,60年代至70年代的上海话,80年代至90年代的广州话都曾有大量的方言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特别是80年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全国有目共睹的,许多粤方言词语,比如“酒楼、买单、打的、爆棚、炒鱿鱼、水货、打工”等,都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这些词语的广泛使用,使普通话原有的“饭店、结账、乘出租小汽车、客满、解雇、走私货、干活”等词语在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都受到很大影响。
方言词语对普通话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临时涉足普通话,不久就退回到方言中去了。第二,正处于进入普通话的渗透过程中,这时方言词语在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已相当广,但方言词语的色彩仍较浓,人们很容易分辨出它的方言词语身份。第三,方言词语的地方色彩已经淡化,在全社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在普通话中稳定了下来,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