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港乡的乡村风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春节:
1、祭灶。丰港乡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又称“灶神节”或“祭灶节”,主要习俗有扫尘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全乡差不多家家厨房里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丰港乡一般则称为“灶老爷、灶老奶奶”。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的对联,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同时也表明旧时灶神的地位。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回来后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也就是“回天述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灶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热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女人是不参与祭灶活动的,据说,灶王爷是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授受”之嫌。之后,便是洗脸洗手换新衣,放鞭炮,分食祭灶供品,喝酒(吃饭,这样,整个祭灶仪式就圆满完成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用的是石磨,人推。把黄豆浸泡24小时左右(当然要视气温高低而定时间的长短),待掰开豆瓣看凹下去的部分全部饱涨,即可上磨了,泡黄豆的水与磨制用水均为清净的池塘里面的水,因为不含碱。接下来的工序是把磨制成的原浆过滤、烧煮、点卤、压榨,这样新鲜的水豆腐(即豆腐)和干豆腐(即千张、豆腐皮)就做成了。
磨汤圆面是当地必做的功课之一。首先是选上等的糯米,然后用清澈的池塘水浸泡,待米体饱满后沥水晾半干。然后就是用石碾子碾,所需要的工具有石碾子、簸篓、箩(柳条编制)等。石碾子的动力当然还是人推,好在有汤圆的诱惑,累也就不在话下了。磨出的面看上去很白很柔,绵绵的很是诱人。那时汤圆的吃法很简单,可以包馅也可以不包馅,包馅也十分简单,就是红塘,与现在的汤圆馅花样翻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其实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食品,寓意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大年三十,当地称过年,年夜晚很隆重,基本上是能准备的全准备了,但基本上要有绿豆圆子(当地的一种美食,以绿豆磨成粉,炸制而成),寓意团团圆圆,要有青菜豆腐,寓意清菜豆腐保平安。
大年初一第一餐一般来说是吃饺子,此日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针线。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大年初四风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大年初八风俗禁忌: 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生意人开市,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婚嫁:婚典又名红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订婚礼。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更衣、束发、扯脸,又叫光脸(即用两根线绳把脸上绒毛扯掉)。坐水桶、拜辞家神。当轿子来时,必须哭着上轿,名为思亲泪。从屋里到轿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着,或铺上红毡上轿(车),意为不带娘家土。父母要向门外泼水,表示“覆水难收”,不会被男方“休”回。轿帘上贴“一路吉祥”或“一路福星”之类的小红签。姑娘要一路小声哭泣,表示恋家,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富户一般都用三顶轿,第一顶是接亲的人坐,第二顶新娘,第三顶是伴娘。到男家后,送亲的一般吃罢饭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后新娘回门时再跟着回去。
男家娶亲之日则张灯结彩,焚香点烛,所有窗户均糊上红纸。并用红纸封好一个装满粮食的斗。床褥下面藏钱、枣、花生、红鸡蛋等。待新娘花轿到后,在门前稍停放,男方即打开中门迎接。然后举行拜堂礼,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入洞房后新娘要喝枣水,名早生贵子。这一天闹房往往闹至天明(闹房一般是三天,在这三天中不计较老少辈数皆可参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参加的)。在入洞房时要唱颂歌。(有专门从事此职业的中老年妇女唱颂)。
第二天,从新房用凳子架着梯子一直搭到厨房。新郎、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比较讲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铺裹红毡。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一齐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门”。由女方家长宴请女方客人。回门走路秩序也有讲究:回娘家时,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后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时(必在日落前离开娘家),则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后跟随。
丧:丰港乡民间多为土葬,葬俗比较复杂。人过世以后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一天如挖成墓坑,则墓坑不可空坑过夜,要放一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当天挖,则不必放物品于坑中。除正常安葬外,有两种与别地不同的习俗,一是“丘棺”,在应该安葬的期间,如果择不到好日子,或一时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况,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来,即临时盖以小屋,把棺存放起来。直到择好合适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还有一种习俗,即人过50岁以后,儿女及亲戚每逢寿诞之日,要敬献果食烟酒之类为寿礼,在寿礼中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就是青砖(或青瓦)若干块。这样,年年积累,到了七八十岁过世时,人们就用每年积累的砖瓦,给老人砌墓穴。将死者棺木放好后再封口。这种习俗群众谓之“生祭”,或“生葬”。
婴儿:婴儿“洗三”礼相当隆重,大体有以下几项内容: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产妇焚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然后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摆观音神像。收生婆拜毕,将艾水置于床前,并置两个盘子,一个盘内装胭脂、爽身粉、茶叶、青布条、剪子、线等物;另一盘装有栗子、花生、枣、鸡蛋(均染红)。诸亲交集于床前,将枣、花生等投数枚于盆内,并由亲友、长辈往盆内投以铜钱。名为“添盆”。 亲戚添盆后,由收生婆将小儿洗净,搽粉抹胭脂,将脐带涂上烧过的明矾。在洗小儿时,收生婆还念念有词:“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肩,当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观音菩萨保平安。”洗完后还要让婴儿喝少许用大黄熬的水,叫做“三日尝得黄连苦,终身富贵不受穷。”因大黄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黄水可以清洗小儿肠胃。“洗三”礼结束后,盆内所有钱物全归收生婆所有。亲友们则欢聚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