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咏春拳的梁赞一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梁赞在佛山所授拳法是以小平马三角身为主,有转身不转马和日字平拳等。套路有小念头、寻桥、标指,器械有六点牛棍、双刀等。由于梁赞少年时已习洪、刘等多家拳术,故也把它们纳入“少林咏春”体系,其早期弟子也习有较全面的长短桥拳术。陈华顺的后人总结出赞先生嫡传的咏春功夫如下:
拳有十二栏:小练头、四门、寻桥、标指、红砂手、花拳一路二路、伏虎拳、佛掌、桩拳、镜影拳。棍有六合:行者棒、十三太保、十八枪、六点半钓鱼棍等。
刀有三才:入林刀、出林刀等。长短兵器:匕首、咏春剑、一字梅花锁喉枪、九环大刀、打虎耙等。打拆套路:拆拳、拆棍、双刀拆缨枪等。梁赞嫡传佛山咏春拳师承简表:
梁赞六十多岁后,五个儿子梁壁、梁枝、梁春、梁元、梁高皆不愿接替父亲赞生堂的生意,各奔前程。长子梁壁(大哥壁)到香港与朋友经营绸缎店,后传技于叶问。二子梁枝与其几个弟弟则到安南(今越南)。数年后,又与梁赞及王华三师徒传下之弟子林伯长(林长)在越南广东会馆传授咏春拳。
梁赞将赞生堂转让给人。接手的老板依旧是经营中草药,并且专卖凉茶,只是把招牌改成“杏济堂”,意在杏林济世。因而,不少咏春门人还以为当年赞先生的医馆招牌是“杏济堂”。
赞先生晚年回到古劳乡间,把原来的佛山咏春拳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手法浓缩成一套“108点”的正身拳,又把跟随咏春师祖学习的侧身咏春和南少林的一些技击精华改进成一套偏身拳,形成现今流传广东鹤山古劳的一偏一正两套咏春拳术。严咏春师祖在传授侧身拳时,说明这是一套秘传的看家拳,故此咏春同门一向不知有这么—套隐秘的拳术。梁赞传授古劳咏春时,以二字钳羊马、偏马不偏身、出手则转马偏身、羌子拳及小三角马、两头进退手法等为主。侧身拳以“二指”、“二桥”、三拳”、“三掌”、“三膀”、“三肘”、“三脚”著称,共计72点,除了“来留去送、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即上失下取,下来上攻)”外,拳、桥、膀、掌、指均有对应的口诀。在器械中,他主张少而精,精而通。根据咏春白鹤礼叔之诀“拳为艺中之本源、棍为艺中之魁首”,定出古劳咏春举的拳械是“拳为主,棍为师,双刀为父母”。他改进了六点半棍、南少林十三枪棍,吸收了在广西所学的梅花锁喉枪法,独创出三点半棍。另外根据八卦原理,采取了“标指”中的近身刑·法和斗凳技法,创出以横劲为主、重在两端而用在全部的“秘传双头棍”,一长一短,互相辉映。另外,他在师传双刀的基础上,采用了侧身咏春的阴手刀法,定名为“阴阳夺命刀”,并且结合气功十段锦、红砂掌功、时辰打穴法、皱纱带等功夫,传授给占劳弟子,弟子有梁大妹、梁照(肥仔照)、王华三、易英、梁志杨(鬼眼杨)、梁婵、梁显、梁英、梁广光等人(注:梁志杨是梁赞亲侄,与梁赞之子梁壁、梁枝、梁春等自幼随梁赞习武,学有正身和侧身两种拳术,得到系统传授。据乡中老人所传,其习艺二十多套)。王华三传艺于冯应绵、冯朝振等,二冯又传艺于冯根珠(绰号“猪头皮”,现香港仍传此派手法)。知道占劳咏春拳的人并不多,此拳本寂寂无闻,至1966年,冯根珠曾到各地与人比试,多次获胜,此拳才得传名。近年,冯朝振老先牛之公子冯炎强在香港开创了古劳咏春国术研究会,广收门徒,使市劳咏春得以发扬光大。
笔者在《古劳咏春拳阐宗》中说过,梁婵去世前,曾烧毁家传武学秘笈多本,所幸还有几本尚存人间,如《咏春妙手》、《梁德荣咏春拳》、《咏春派跌打点穴秘笈》、《咏春派红砂掌精图》(吕树后来传古湛四)。
综上所述,构成梁赞嫡传的古劳咏春派功夫体系有:
拳:正身拳、侧身拳、十字四门拳等。
棍:单头棍:三点半棍、双头棍(秘传双头棍)。
掌功:红砂掌(吕树、梁大妹等人)。
铁指功:十二时辰点穴法(梁大妹习得)。
气功:十段锦(梁婵传下)。
其它兵器:皱纱带(梁婵传下)、单刀(林兵传下)、轻功(林兵习得)、双刀(阴阳夺命刀)。
还有跌打正骨医术。
梁赞嫡传古劳咏春拳师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