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中商鞅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大秦帝国》中商鞅被车裂。

在《大秦帝国》的第四十八集当中,甘龙老而弥坚,百折不挠,庙堂论战,车裂商鞅。赢驷口书甘龙:定刑商鞅,交由太师府和廷尉府共同议决。

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纵论天下,指点秦国。渭水刑场,商鞅死地,甘龙、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饮“三生雪酒”。商鞅被处车裂。秦川原野,大雪缓缓下落。

《大秦帝国》的赏析:

《大秦帝国》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

该剧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疯狂的。只有大义,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英雄,没有奸恶之徒;只有牺牲,没有贪生怕死。对于“秦”题材的影视剧有很多,但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跟它们不一样。它对秦的呈现是全景式的,它对秦的态度是颂歌式的,它对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5

商鞅为了坚定维护新法,自愿为变法流血,最终被车裂(五马分尸)而死。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4

商鞅是在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拓展资料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一带)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徙木立信

变法之初,商鞅想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地贯彻、实施下去。于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

“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鞅之死

第3个回答  2010-10-11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第4个回答  2020-11-13

商鞅是在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拓展资料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一带)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