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崇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如题所述

总体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首先,作为君主崇祯绝非“昏君”类型。从工作态度来说绝对是勤政的好皇帝!就连他的敌人——满清和农民军起义者对他的评价是“君非亡国之君”!据说,崇祯自己经常感叹“万历爷三十余年不上朝天下太平,朕终日殚尽竭虑但是为何烽烟遍地呢”?其次,对于王朝的末路,崇祯力图挽回,但是无奈国家机器已经腐败到骨子里,而且烽烟遍地!可以这么说如果只有东北的“满洲崛起”或者只有农民起义军的话,崇祯还不至于亡国!但是2面夹击下,实在无力回天!最后,崇祯自己确实作为特殊时期的国家元首有致命的缺陷,就是他的性格!自幼丧母,长于深宫,在充满政治斗争的环境下形成了其“刻薄寡恩”、“隐忍猜忌”的阴暗心理!于是乎,国家栋梁一个个被他从客观上“猜忌”而死!而且在关键时候的又缺乏刚毅果断,比如李自成逼近京师,他居然“恳请”官员捐款御敌(要是换个果断的早就派兵抄大臣的家了)!再比如,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本可以“安抚”李自成,封他个西北王,京师之围就可以解除,但是他宁愿“玉石俱焚”,这又暴露了他的“过于看重名节”的缺陷!总之,崇祯是个工作态度积极,但是缺乏大政治家谋略与胸怀的国家领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第2个回答  2013-12-28
是个好皇帝,只是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