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职学生应怎样培养创新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1000字以上.....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传统教学思想造成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不敢否定教师现成的说教和结论,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了畏惧、从众、无主动思维的心理障碍。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进行自主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促使学生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求统一,逐步养成学生敢于创新的习惯。

1.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民主是为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无心理压力,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这样的环境:师生间或学生间无嘲笑、歧视的情况,无论回答的问题和提问多么可笑,不合理,所得到的都应该是大胆的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师生、学生之间提倡争论,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取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语的忧虑,学习活动充分自由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如我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时,在学生自学后,我问:“你们从中读懂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这场雪下得很大。”我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回答:“鹅毛般得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看出雪下得很大。这时,有一位同学却站起来说:“枯枝被雪压断了,不一定就说明雪下很大,不下雪,枯枝最终也会掉下来。”针对这一不同意见,我采取了延迟评价的方法,首先表扬他有独特的见解,这位学生得到了鼓励,进一步说明他看到过不下雪枯枝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被他这么一说,有些同学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有的甚至还发表补充意见。我及时点拔,让学生注意句中的“积”字,雪能积在枯枝上,说明雪很多,还有前面“刮了一下午狂风”也未刮断枯枝,也进一步说明枯枝是被积雪压断的,因此,从“压断枯枝”中可看出雪很大。这堂课气氛始终十分活跃,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得到了训练,积极性得到保护,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融洽师生关系。教育家西赛罗说过:“教育者的权威往往是学生的障碍。”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真正做到“师道尊严的教授者”到“平等民主的学习协作者”的角色转变,应不回避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对权威盲从的心理,尊重儿童的主体尊严,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小心呵护学生创新思维火苗,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这样,学生会敏锐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待和鼓舞,树立自信心。同时,也应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学生合作,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投入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体验成功喜悦,鼓励学生乐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鼓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成功的情境和条件,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增强发表不同意见的自信心和勇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创新教育带来的乐趣和喜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6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