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几种方式

如题所述

我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一,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记得在1980年代,曾有一位捷克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他认为,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在中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而且这个过程远远早于改革开放。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计算,在改革前,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途径主要有税收、剪刀差和储蓄等三种形式。在1952-1990年间,我国农业通过上述三种形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量达到11594亿元。如果减去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计算的结果是,1952-1990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10000亿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额的22.4%,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如果按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向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的剩余最多时达到266元(1990年),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4%。总体来讲,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有1/3来自农业,在工业化初期甚至达到40%以上。

  改革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农村中抽取资本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剪刀差不复存在,但其他方式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储蓄几乎完全被投放到城市之中,而对农村的投入则并不充分,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投入都被取消或削减。在最近几年中,以征用方式从农村获取土地资源,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根据2003年底的数据,全国有各类开发区(园区)5658个,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已经达到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而这些土地基本都是从农民那里征来的。据估算,土地征用的价差收益超过万亿元。但在另一个方面,则造成部分地区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第二,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这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淮在一次报告中曾指出,在珠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增长的幅度只有68元人民币。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公布2004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会上,说:“这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打工的水平差不多”。最近广东省总工会发布“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维护”调查表明,外来工长期收入低下,被拖欠工资现象突出。调查表明,76.3%的进城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国家统计局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而现在,珠三角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达到每月500元左右。可以看出,13.2%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63.2%的人也没能攒下多少钱。而为了挣钱,他们只能靠加班,52.4%的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时间超标。调查数据还显示,相当数量的打工者同时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第三,在体制转型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过去20多年中,在改革前和改革中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有一部分流入个人手中。据有学者计算,在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为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在90年代初期,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也在几千亿元。在最近几年中,通过国企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等,一部分国有资产被合法或非法地转移到个人手中。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构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它本来就是资本,只不过改变了所有者,实质性的意义是民间资本的形成或原始积累。但如国有土地和资源等非经营性资产的流失,有相当部分具有原始资本积累的含义。

  随着中国开始逐步走出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这几种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样的资本积累模式造成了社会中几个基本关系的失衡,一个是城乡关系失衡,二是劳资关系失衡,三是改革受益者与受损者关系失衡。解决上述失衡应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这就涉及到资本积累方式的调整和规范化问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