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中的意象“雨”通常有哪些含义呢?

如题所述

古代诗词中的雨是的意象: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诗人、词人借雨抒情。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
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
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
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
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
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
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
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苏东坡。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六、结语   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词人心中的雨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雨。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词人丰富而细密的感悟。无论是希望之雨、朦胧之雨、悲愁之雨、禅意之雨还是人生之雨,都为诗人、词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他们给最常见的雨,赋予了最多彩的艺术生命。全部

类似问题换一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7

⊙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 例1: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愁苦、幻灭与绝望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23秋
⊙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
⊙(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
第2个回答  2020-04-07
1.描绘古人生活情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反映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活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表达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表达诗人的浓浓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蕴含人生哲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6.传达一种艺术效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7.表达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第3个回答  2020-06-14
一希望之语言写景即是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