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9A6相比m1919A4重机枪有什么优点?

如题所述

m1919A6是由勃朗宁m1919A4重机枪改进而成的。后者则是勃朗宁m1917Al水冷式重机枪的改进型,由于将水冷方式改为气冷,m1919A4的全枪质量大为减轻,既可车载又可用于野战,珍珠港事件后m1919A4逐步取代了大多数m1917A1,成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

但对于美军连以下部队来说,仍然缺乏机枪火力的支援,当时每个步兵班仅配有勃朗宁m1918A1自动步枪,即著名的BAR,扮演轻机枪的角色,但它20发的弹匣容弹量却严重影响了火力持续性,其枪管不易拆卸和更换更是严重的缺陷,因为持续射击将很快烧蚀枪管,而它的枪管只能在修械所里更换,这些都决定了BAR不能提供足够的持续性火力。

尽管m1919A4的射程和火力持续性都要胜过BAR许多,但对于机动作战来说还是显得过于笨重。特别是它转移阵地时至少需要两人操作,其中一人搬运枪身,另一人扛m2三脚架,一般还有一名士兵负责携带弹药箱。

在战场上,火力支援机枪往往是敌方火力优先和重点“照顾”的目标,因此转移过程中只要有一人倒下,枪身、三脚架、弹药三者中可能就有一部分将不能到达目的地。

当时美军研制了可以同时携带枪身和三脚架的专用携行具,但由于单个士兵本身负重所限,想要迅速地转移机枪和所必备的弹药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很多情况下美军士兵们只能依靠m1919A4的枪身来进行概略射击,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因此,质量较轻、便于移动和迅速展开、能进行较长时间连续射击以压制敌方火力,也就是结合了BAR和m1919A4两者优点的轻型机枪,成为美国陆军急需的装备。

美国陆军从1940年起就开始了轻型机枪的试验和选型工作。从1941年到1942年,美国人将质量在10kg以下的近10种由美国、捷克、丹麦等国制造的不同机枪进行了对比试验,可是所有这些武器都未能达到陆军事先制定的战技指标要求,选型工作就此搁浅。

战争在不断扩大,美军要在欧洲和太平洋的各个战场上进行厮杀,当时交战各国早已普遍装备轻机枪,而美军却未正式装备,这使得美国陆军兵器委员会感到非常不安。

1942年,美国陆军与有关军工厂制定了将m1919A4重机枪改进为轻机枪的折衷方案,并很快拿出了样枪。这种方式并非美国人的首创,一战时德国就曾将马克沁mG08重机枪装上两脚架和枪托,改进成mG08/15轻机枪。

最初的样枪被提供给部队试用,并在步兵学校进行了射击演示,结果颇受好评。陆军兵器委员会因此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书,在叙述了试验取得的成果后,声称如果在已成为制式武器的m1919A4基础上将其改进成一种轻机枪,不仅军工厂将原先的生产线稍做修改即可成批制造,而且装备到部队后,所需的训练时间也能减少到最低程度。该报告书最后的结论是应该加速推行该项改进计划,尽快将其作为制式武器装备部队。

收到这份报告书后,美国政府于1942年9月23日批准了陆军兵器委员会的请求,将这种改进型轻机枪列入制式武器的发展计划。同年10月,由杰内拉·英塔斯公司制造的5挺由m1919A4改造而成的新型轻机枪被送到马里兰州阿伯丁武器试验场进行测试。

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枪管套筒、两脚架、提把和枪托等零部件进行了改进,随后进行了下一步的测试。陆军兵器委员会对测试结果感到满意,最终在1943年2月17日,正式将这种改进型武器列入制式,并命名为勃朗宁m1919A6机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