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让世界充满爱”时,孟子的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层次分明的解读。首先,对于自然界中的万物,如禽兽草木,我们应该持有爱惜之心。这种爱惜体现在有节制地取用,类似于我们今天对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珍视,正如朱熹所言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对于人类,特别是百姓,孟子倡导的是仁爱。按照程颐的观点,仁爱表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推己及人的关怀。这种对人的仁爱并不包括对物的对待,因为亲和仁的区别在于血缘和情感的亲近程度。
亲爱自己的亲人,是爱的最低层次,它是推及他人和万物的基础。只有先能爱亲人,才能进一步扩展到爱百姓;反之,若不能仁爱百姓,就无法延伸至爱惜万物,这就像没有源头的水和没有根的树,无法持久。爱的亲疏和差等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是由对象本身的不同决定的,正如朱熹所言“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
这种爱的系列,从爱亲人的亲情,到对人的仁爱,再到对物的爱惜,恰好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相吻合,体现了圣贤们深思熟虑的智慧。因此,阅读这些经典,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所以,当我们说“让世界充满爱”时,确实应该涵盖各种不同层次和对象的爱,这不仅包括亲情,也包括对他人和自然的关爱,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广博和深远。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