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主要特征皮质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

如题所述

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

结节性硬化症(TSC)系TSC1 或TSC2 基因变异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1/6000 ~ 1/10 000、成人约为1/8000。结节性硬化症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几乎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尤以脑、皮肤、肾脏、心脏表现突出,病理改变是错构瘤。

诊断标准

1998年首届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大会修订诊断标准,该标准以临床诊断为主,迅速获得广泛认可和临床应用。2012年第2届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大会再次修订诊断标准,增加基因诊断,并且指出基因诊断可以作为***的诊断标准。

(1)基因诊断标准:基因检测发现TSC1 或TSC2 基因致病性突变即明确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其中,致病性突变系指明显降低TSC1或TSC2蛋白功能(如无义突变)、抑制蛋白合成(如大片段缺失),或经功能检测证实影响蛋白功能的错义突变;其他对功能影响不明确的TSC1 或TSC2 基因突变不能诊断结节性硬化症。有10%~25%的患者经常规基因检测未能检出基因突变,不能排除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但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结节性硬化症不冲突。

(2)临床诊断标准:

① 主要特征:

色素脱失斑(≥3 个,直径≥ 5 mm);

面部血管纤维瘤(≥ 3 个)或头部纤维斑块;

指(趾)甲纤维瘤(≥2 个);

“鲨鱼皮”样斑;

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

皮质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

室管膜下结节;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

心脏横纹肌瘤;

肺淋巴管肌瘤病;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② 次要特征:

“斑斓”样皮肤损害;

牙釉质点状凹陷(> 3个);

口内纤维瘤(≥2 个);

视网膜色素脱失斑;

多发性骨囊肿;

非肾脏错构瘤。

具备2项主要特征,或者具备1项主要特征和2项次要特征,诊断为确定的(definite)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项主要特征,或2项次要特征,诊断为疑诊(possible)的结节性硬化症;

仅肺淋巴管肌瘤病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作为主要特征同时存在,还需要其他特征方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癫痫、智力低下及面部皮肤皮脂腺瘤的三联征。

中枢:

颅内结节性硬化可出现典型的4种类型的病理改变:皮质结节、脑白质异常、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皮质结节及室管膜下结节的发生率为95%,脑白质异常的发生率为40%~90%,尽管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本身比较少见, 但在结节性硬化病人中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发生率为26%,青少年为发病高峰。

室管膜下钙化小结节(<1.3cm);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1.3cm),绝大多数位于室间孔

白质放射状迁移线:代表异位神经胶质及神经元沿着由脑室至皮质的迁移通路

囊样白质病灶(囊状大脑变性)

皮质或皮质下结节:早期T1WI高信号

左图: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小结节、放射状迁移线、皮质下结节;

右图: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位于左侧室间孔水平,明显均匀强化。

13个月TSC患儿,多发皮质或皮质下结节,白质放射状迁移线.

肾脏:
是结节性硬化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可表现为5 种肾脏病变:错构瘤、囊肿、潜在恶性的错构瘤、肾细胞癌及嗜酸细胞瘤,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约占70%~80%,多在5 岁后开始出现,肾脏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囊肿一般双侧多发,约5%的患者表现为成人型多囊肾,这是因为TSC2 基因与多囊肾基因都位于16 号染色体上且位置毗邻。也有文献报道,结节性硬化80%会累及双肾表现为双肾多发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0%双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

心脏:
心脏横纹肌瘤是诊断结节性硬化的主要标准之一,可以单发,可以多发。在儿童结节性硬化患者中常见,约占40%~86%,文献认为横纹肌瘤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尺寸变小、数量减少,最终可能完全消失,另外,心脏含脂肪占位同时有肾脏错构瘤的患者,心脏含脂病灶很可能是错构瘤, 这也可能是结节性硬化的特征之一。

肺:
结节性硬化患者可以出现肺淋巴管肌瘤病。文献报道认为,肺部典型表现为淋巴管肌瘤病且多发生于女性患者,CT 主要表现为双肺薄壁囊肿及多发非钙化结节灶。

骨:
可发现骨骼硬化性小结节,多位于松质骨丰富区,边界清楚,还可表现为牙质样增生或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以颅骨内外板常见;短管状骨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增厚改变等。

特征性骨骼影像表现为同时出现椎体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象牙质样椎弓硬化;颅骨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局部类骨纤样改变等。

肝脏:
本病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少见。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并发结节性硬化多为青年人,5%~10%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合并结节性硬化。

(来源:熊猫放射公众号)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

结节性硬化症(TSC)系TSC1 或TSC2 基因变异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1/6000 ~ 1/10 000、成人约为1/8000。结节性硬化症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几乎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尤以脑、皮肤、肾脏、心脏表现突出,病理改变是错构瘤。

诊断标准

1998年首届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大会修订诊断标准,该标准以临床诊断为主,迅速获得广泛认可和临床应用。2012年第2届国际结节性硬化症共识大会再次修订诊断标准,增加基因诊断,并且指出基因诊断可以作为***的诊断标准。

(1)基因诊断标准:基因检测发现TSC1 或TSC2 基因致病性突变即明确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其中,致病性突变系指明显降低TSC1或TSC2蛋白功能(如无义突变)、抑制蛋白合成(如大片段缺失),或经功能检测证实影响蛋白功能的错义突变;其他对功能影响不明确的TSC1 或TSC2 基因突变不能诊断结节性硬化症。有10%~25%的患者经常规基因检测未能检出基因突变,不能排除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但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结节性硬化症不冲突。

(2)临床诊断标准:

① 主要特征:

色素脱失斑(≥3 个,直径≥ 5 mm);

面部血管纤维瘤(≥ 3 个)或头部纤维斑块;

指(趾)甲纤维瘤(≥2 个);

“鲨鱼皮”样斑;

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

皮质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

室管膜下结节;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

心脏横纹肌瘤;

肺淋巴管肌瘤病;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② 次要特征:

“斑斓”样皮肤损害;

牙釉质点状凹陷(> 3个);

口内纤维瘤(≥2 个);

视网膜色素脱失斑;

多发性骨囊肿;

非肾脏错构瘤。

具备2项主要特征,或者具备1项主要特征和2项次要特征,诊断为确定的(definite)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项主要特征,或2项次要特征,诊断为疑诊(possible)的结节性硬化症;

仅肺淋巴管肌瘤病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作为主要特征同时存在,还需要其他特征方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癫痫、智力低下及面部皮肤皮脂腺瘤的三联征。

中枢:

颅内结节性硬化可出现典型的4种类型的病理改变:皮质结节、脑白质异常、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皮质结节及室管膜下结节的发生率为95%,脑白质异常的发生率为40%~90%,尽管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本身比较少见, 但在结节性硬化病人中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发生率为26%,青少年为发病高峰。

室管膜下钙化小结节(<1.3cm);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1.3cm),绝大多数位于室间孔

白质放射状迁移线:代表异位神经胶质及神经元沿着由脑室至皮质的迁移通路

囊样白质病灶(囊状大脑变性)

皮质或皮质下结节:早期T1WI高信号

左图: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小结节、放射状迁移线、皮质下结节;

右图: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位于左侧室间孔水平,明显均匀强化。

13个月TSC患儿,多发皮质或皮质下结节,白质放射状迁移线.

肾脏:
是结节性硬化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可表现为5 种肾脏病变:错构瘤、囊肿、潜在恶性的错构瘤、肾细胞癌及嗜酸细胞瘤,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约占70%~80%,多在5 岁后开始出现,肾脏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囊肿一般双侧多发,约5%的患者表现为成人型多囊肾,这是因为TSC2 基因与多囊肾基因都位于16 号染色体上且位置毗邻。也有文献报道,结节性硬化80%会累及双肾表现为双肾多发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0%双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

心脏:
心脏横纹肌瘤是诊断结节性硬化的主要标准之一,可以单发,可以多发。在儿童结节性硬化患者中常见,约占40%~86%,文献认为横纹肌瘤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尺寸变小、数量减少,最终可能完全消失,另外,心脏含脂肪占位同时有肾脏错构瘤的患者,心脏含脂病灶很可能是错构瘤, 这也可能是结节性硬化的特征之一。

肺:
结节性硬化患者可以出现肺淋巴管肌瘤病。文献报道认为,肺部典型表现为淋巴管肌瘤病且多发生于女性患者,CT 主要表现为双肺薄壁囊肿及多发非钙化结节灶。

骨:
可发现骨骼硬化性小结节,多位于松质骨丰富区,边界清楚,还可表现为牙质样增生或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以颅骨内外板常见;短管状骨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增厚改变等。

特征性骨骼影像表现为同时出现椎体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象牙质样椎弓硬化;颅骨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局部类骨纤样改变等。

肝脏:
本病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少见。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并发结节性硬化多为青年人,5%~10%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合并结节性硬化
第2个回答  2020-11-08
结节性硬化症的症状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典型表现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多于儿童期发病,男多于女。

1、皮肤损害

特征是口鼻三角区皮脂腺瘤,对称蝶形分布,呈淡红色或红褐色,为针尖至蚕豆大小的坚硬蜡样丘疹,按之稍褪色。

2、神经系统损害

癫痫为本病的主要神经症状,发病率占70%~90%,早自婴幼儿期开始,发作形式多样,可自婴儿痉挛症开始,至部分性局灶性或复杂性发作、全面性大发作。频繁而持续的癫痫发作后可继发违拗、固执等癫痫性人格障碍。若伴有皮肤色素脱失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以后转化为全面性、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发作,频繁发作者多有性格改变。

智能减退多进行性加重,伴有情绪不稳、行为幼稚、易冲动和思维紊乱等精神症状,智能减退者几乎都有癫痫发作,早发癫痫者易出现智能减退,癫痫发作伴高峰节律异常脑电图者常有严重的智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孤独症。少数可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锥体外系体征或单瘫、偏瘫、截瘫、腱反射亢进等,如室管膜下结节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局部巨大结节、并发肿瘤等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
第3个回答  2020-11-08
小小只有7岁10个月,却有7年的癫痫病史。自出生7个月便开始出现头眼左偏、左侧上肢发硬的现象,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几次。小小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均无效,一直靠服用四联抗癫痫药物控制。

家人带小小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医治,经该院癫痫儿科李花主任检查,小小被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引起的癫痫,在行右额及右颞病灶切除后,多年的癫痫未再出现。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性综合症,以神经功能缺陷、皮肤改变和多器官错构瘤为主要特征。大约30%的结节性硬化症由患病的父亲或母亲遗传所致,其余70%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都是家族中的首发病人。

“结节性硬化症无法根治,因此通过综合手段进行长程管理尤为重要。”李花指出,疑似TSC的患者要早期识别,根据其皮肤改变及影像学特征加以诊断,并根据患者癫痫综合征类型、其他系统受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年龄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引发癫痫影响智力

癫痫是结节性硬化症最主要的神经病变,也是儿童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发现大约90%的TSC患者伴有癫痫,其中66%患者的癫痫发作在3岁以内。超过一半的TSC癫痫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尤其是伴有婴儿痉挛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大约50%的TSC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李花表示,治疗结节性硬化性癫痫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生酮饮食、手术治疗、免疫抑制剂等。若及时确诊TSC并控制癫痫发作,将有效地防止出现癫痫性脑病,并减轻由癫痫发作引起的认知行为问题,提高患儿正常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但不一定可以达到正常的智力。

首发症状皮肤改变

结节性硬化症引起的皮肤改变主要表现为色素脱失(叶状白斑)、鲨革斑、面部血管纤维瘤、咖啡斑和甲周纤维瘤等,主要通过激光、手术等方法加以治疗。

有数据表明87%的患者首发症状为皮肤改变,其中色素减退斑又占了67%,许多患者在只出现叶状白斑时常误诊为白癜风。李花指出,婴幼儿躯干出现叶状白斑时要特别引起注意,不能一概认为是白癜风,应该跟踪观察是否还有抽搐等癫痫症状,并进行系统的检查。

可致多脏器错构瘤

随着年龄增长,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发生脑部、心肝肾肺、视网膜等多脏器错构瘤的概率也会逐渐增加,成为导致成年TSC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李花提醒,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其他脏器错构瘤,避免病情发展至较严重程度,从而长期改善生活质量。

一般采用西罗莫司(又称雷帕霉素)和依维莫司两种免疫抑制剂抑制错构瘤的生长,必要时予以手术切除。

研究表明,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通过抑制与TSC基因缺陷相关的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TSC相关的细胞增殖、血管生长和葡萄糖的摄取,可以减少TSC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并改善认知功能,减少抗癫痫药物的剂量或者停用抗癫痫药物,缩小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面部血管纤维瘤、肾血管脂肪瘤、淋巴管肌瘤等,对不必立即手术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较好疗效。

“此外,当遇到瘤体巨大无法一次切除干净的情况,也可以先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缩小瘤体,再行手术切除。”李花如是说。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方壮玮

结节性硬化的诊断特征

结节性硬化症临床症状多样,通过这些主次症状可以辨别是否患病。一旦出现两个主要特征,或一个主要特征加上两个次要特征,即可确诊结节性硬化。

11个主要特征:色素脱失斑(≥3处,最小直径5mm);血管纤维瘤(≥3处)或头部纤维斑块;指(趾)甲纤维瘤(≥2处);鲨鱼皮斑;多发视网膜错构瘤;脑皮质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心脏横纹肌瘤;淋巴管肌瘤病;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处,若与淋巴管肌瘤病同时存在,则需要其它特征才能确确诊)。

6个次要特征:“斑斓”皮损、牙釉质点状凹陷(>3处)、口内纤维瘤(≥2处)、视网膜脱色斑、多发性肾囊肿、非肾性错构瘤。
第4个回答  2020-11-08
结节性硬化症主要特征皮质发育不良这个的话主要特征的确是这样的但是还有其他的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