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人喝好几坛酒都不醉,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古人在我们的印象里特别能喝酒,而且喝个十来碗都不碍事儿。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他的酒量在梁山泊上堪称第一。他曾经喝了15碗酒后,还能赤手空拳地把老虎打死。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出了名得爱喝酒,他在《将进酒》中高吟:“将进酒,杯莫停。”就连他的好友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这些古人的酒量乍听起来确实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机!

首先是古今单位存在很大的误差,例如古人量身高用的尺子,实际上大约只有我们现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再譬如唐至清代都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所以文献里动辄就记载某人喝了数斗酒,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我们习惯性地将古代量酒用的斗和现代称粮食用的斗相挂钩,想当然的就以为古人能喝上好几坛酒,但实际上它俩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斗是盛酒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曾记载“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对此标注到:“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左右。大斗如此,小斗定然更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 :“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个典故是告诉我们:一斗太少,一石太多。做事不能太极端,否则会衰败。由此可见,斗在古代代表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酿造酒。酿造酒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米饭蒸熟放凉,再倒入酒曲,待它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时,米饭自动变成酒糟。接着再用酒筛过滤到,最后倒进坛子进行密封。密封的时间不一,少则三个月,多则数十载。这一制作工序主要就是发酵与过滤,所以酒精度数并不高。另外由于密封时间的不同酿出来的酒也有分类。古人把酒分为清酒和浊酒两大类。从颜色上辨别,古代的清酒清澈透明,浊酒色重浑浊。而古人常饮的白酒处于清酒与浊酒之间,非透明,但有一丝浑浊之感。宋代以后有出现了红曲,众所皆知的女儿红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不管是哪一类的酒,它们都是煮出来的。朱翼中《北山酒经》卷下就记载了古人的“煮酒”:“白酒须发得清,然后煮,煮时,瓶用桑叶冥之。”既然是煮出来的酒精含量可见一般,根本无法与现代的蒸馏酒相比。

一些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古人酿造酒的度数大约在6°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5°。我们现代人所喝的白酒是清代以后以蒸馏法制作出的烈性酒,俗称“白干”。它的度数大约在40°以上,最高可达68°,而现代人市面上更常见的啤酒度数也在10°左右。综合酿造酒的度数与古人喝酒所使酒器的大小,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人喝一斗白酒相当于现代人喝一杯啤酒,所以古人并不是千杯不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据我了解,古代的酒其实都是陈年白酿,但一般那些店家为了牟取暴利,就会在酒里面加水,所以古代的酒度数真没有现在的高。
第2个回答  2020-11-10
古人喝好几坛酒都不醉原因古代酒的酒精度并不高,大约在9~18度左右,当时主要是米酒并酿酒,当时酒不仅口感好,而且度数并不高。
第3个回答  2020-11-10
古人喝好几坛酒都不醉,古代的酒一般度数都非常的低,差不多是在5度到8度左右,所以喝好几坛都不会醉。
第4个回答  2020-11-10
古代酒精的度数普遍比现代酒精的度数低。因为古时候的酿酒器具远没有现在这么完善,而且他们对于度数的测量全凭口感,没有仪器可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