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岁的孩子有哪些行为特征

如题所述

一周岁孩子的运动机能和智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年龄段孩子存在一些有别于婴儿期的行为特征。它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爱扔东西 。他非常喜欢故意把东西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奋力去捡或让家长给捡,实际上这是孩子在练习新的技巧,探索扔来扔去的因果关系。对此父母既不要喝斥孩子的行为,也不要予以制止,因为这会妨碍他运动机能和智力的发展。另外父母在这种游戏中不要充当捡东西的角色,最好让他自己去捡。
(2)注意力容易分散 。孩子对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通过抓握、拿捏、触摸、舔咬等探索着一切。但他的这种兴趣又缺乏长久性,很容易从一个东西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针对他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家长应及时地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无益有害或危险的活动中引导到那些有益的活动上。比如他把手指往电源插座的眼里塞,这时你,引导他把玩具往盒子里装。
(3)探索与抗拒 。这是一周岁儿童显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比如他往地板上扔玩具,你不让他扔,他反倒扔得更起劲,成人的呵斥根本不起作用,这实际上是他与大人抗拒的心理在作怪。对于无害的探索,你尽可以让他去玩,但如果活动是有危险的比如扯电源线,你就必须及时口头制止,同时把他从危险地带抱开,另外给他一个玩具,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4)独立性与依赖性同时增长 。由于一周岁的小孩已经会走,所以他活动的独立自主倾向明显增强。你给他玩具他置之不理,你不让他玩的他非要抢着闹着玩;他会在房子各个角落里玩来玩去,拿起这个东西放下,又拿起另一件他认为好玩的东西;他在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独立自主意识,甚至你如果打断他的这种兴致,他就会又哭又闹;而有的时候又会感到孤独,于是很害怕地回到父母身边,这种依赖在父母尤其是妈妈离开他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他连哭带叫地让妈妈柔肠寸断。
实际上这种依赖性并不是坏习惯,说明孩子正在成长为有自我意识的孩子,而且开始意识到母亲对他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独立性,在可能的范围尽量放开他,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危险事件。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许孩子去独自探索世界,整天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则会形成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
以上是周岁孩子一些突出的行为特征,做父母的应了解这些基本情况,以正确地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3
"蹲下拾物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能蹲下了,体能发育快的,蹲下后还能把地上的东西拾起来,并起身行走。完成这个动作,需要小脑的平衡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还需要肌肉、神经和脊椎运动能力的协调,以及肢体的运动能力。往后退着走婴儿练习爬的时候,先往后爬,然后才往前爬。宝宝练习行走,绝大多数都是先横着走,然后是往前走,最后才是往后退着走。不管是先横着走,还是先往前走,抑或是向后退着走,都是正常发育,父母不必为此担心。试图跑起来如果宝宝1岁左右已经会独走,并且现在走得已经相当稳了,到了这个月龄可能会试图跑起来。但如果你的宝宝还不会跑,并不预示着发育落后。宝宝刚刚试图跑的时候,对身体控制得还不是很好,两条腿配合得也不是很协调。所以,宝宝在试图跑的这段时间里,可能会有摔跤现象。这不能证明宝宝腿软、缺钙,宝宝在某一阶段出现“能力倒退”现象,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非疾病表现。喜欢拉拉链、扣纽扣如果给宝宝穿拉链衣服,宝宝自己会把拉链拉开,把衣服脱掉。宝宝一旦有了这个能力,可能会不断地拉来拉去的。如果妈妈不想让宝宝这样做,就把衣服换掉,而不是干预宝宝这么做。妈妈对宝宝反复做一件事要给予最大包容,这是宝宝“学而时习之”的体现。宝宝不但从中获得了快乐,还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技巧。认识镜子里熟悉的人认识镜子里熟悉的人,比认识镜子里的自己要容易得多,因为宝宝不但可以看到镜子里的人,还可以看到实际的人,所以,宝宝只要对这个人的颜面比较熟悉,就能够一下子从镜子里认出这个人。但宝宝并不能意识到,哪个是镜子里的人,哪个是实际的人,在宝宝看来,镜子里的和在他面前的实际的人是一样的。慢慢地,随着宝宝理解能力的提高,宝宝开始知道镜子里的人他摸不到,也抓不到,不是真正的人,所以,宝宝不再用手去抓镜子里的人了。但宝宝还不能理解人为什么会到镜子里去,更不理解镜子的影像作用。所以,宝宝会试图穿过镜子找镜子里的人,宝宝认为这个人在镜子里,他要把镜子翻过来,找出藏在“镜子里”的人。对小朋友开始表示亲近对小朋友有亲近感,但并不主动与小朋友在一起玩,仍然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可能会停下来看小朋友玩,但不会主动参与进去。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开始逐渐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并慢慢地学会分享,这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是很重要的,学会与人分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我的”意识变得强烈起来这个月龄的宝宝手里要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与前几个月相比,宝宝不再会因为别人要他的东西而哭闹,他会动脑筋,使得别人不再宝宝开始学会用袖口抹鼻涕,这常常被父母认为是不讲卫生,这是对宝宝的误解。在这以前,即使宝宝流鼻涕了,也没有什么感觉,不会用袖口去擦鼻涕,因为宝宝还没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鼻塞了,会因为呼吸不通畅而哭闹,因为宝宝还不会自己清理鼻道。现在,宝宝开始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当有鼻涕流出来时,就会用袖口去擦,这是宝宝长了新能力,妈妈不应该训斥宝宝,而应该表扬才是。当然,让宝宝用袖口擦鼻涕不是最好的选择,给宝宝衣服前别一个小手帕,告诉宝宝,一旦有鼻涕流出,就用这个小手帕擦鼻涕。能记住东西放在哪里了婴儿期,当妈妈把东西用布盖上时,宝宝就不知道东西到哪里去了,不能意识到东西虽然看不见了,但它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放在哪里或被布蒙上了。现在,宝宝不但能够意识到蒙在布下的东西是存在的,还知道放在其他地方的东西。如果妈妈让宝宝把拖鞋拿来,宝宝就会到放拖鞋的地方把拖鞋拿给妈妈。如果妈妈放东西很有秩序,总是不断地告诉宝宝什么东西放到哪里了,宝宝就能够记住了,妈妈说把什么东西拿来,只要妈妈告诉过宝宝东西所放的位置,宝宝也记忆过,就会很容易找到妈妈需要的东西。把东西放到指定的地方宝宝可以听从妈妈的指挥,把东西放到妈妈指定的地方去,这可是不小的进步,宝宝开始建立方位感了。妈妈需要训练宝宝的秩序感,比如锅碗瓢盆要放在厨房中,椅子要放在桌子的旁边,被子要放在床上,鞋子要放在鞋柜里等等。这种方位、秩序感的建立,是对宝宝能力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真正知道自己叫什么妈妈无论做什么都会称呼宝宝的名字,如“妞妞喝,妞妞吃”,慢慢地,宝宝就会分辨出妈妈所叫的“妞妞”是她自己。只要有人叫“妞妞”就是在叫她,她就会有所回应。当妈妈叫宝宝的名字,宝宝有所回应时,这时宝宝就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名字了。但这时宝宝还不会分辨人称代词,也不理解人称代词。比如,你跟宝宝说:把皮球给我,如果妈妈不配合手势,指着自己,宝宝就不知道把皮球送到妈妈手中。宝宝更不会转换人称代词,如果你对宝宝说:你想喝奶吗?宝宝不知道你就是指他自己,他绝不会把“你”转换成“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