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这种说法对吗?

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乐这种说法对吗?

对。幸福是一种心情,知足者最易感受幸福。但知足者因为易满足,故往往少了上进心,在工作中学习上知足者不足取。生活上知足者常乐。
我们倡导知足常乐,要积极地理解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能成为不求上进的遁词,所谓知足常乐,是劝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态,它是人在不尽如意的现实面前,在无可奈何的挫败之后心理复衡的一种策略,而心理复衡的作用恰恰在于避免意志消沉,在于振奋斗志。知足常乐,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种平和心态更积极地对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遥控器,随时将自己的心境切换到快乐频道。
这句话十分正确。

人之所以有烦恼,原因就在“不知足”,例如当你找到一个工作以后,你所想的是要怎样往上爬,要怎样才能出人头地,所谓“这山望到那山高”,当你所想的就是这些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产生了。如果你能用另一个想法:“这份工作确实得来不易,它是社会上种种的因缘与助力,才让我得到这个工作的机会。”自然你就会珍惜与尊重这份工作,而且对社会与人群会存着一种“感恩”的心,用这种心态去对待工作与工作的伙伴,随时都会 威到愉快与满足。  佛法上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报恩。报谁的恩?报父母、师长、社会和国家的恩。为什么?我们从出生到学业成就阶段都是仰赖父母的生育、养育与照顾;求学阶段师长给予我们指导与教诲,使我们有谋生的技能与知识;社会与国家给了我们工作和安定,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生活就会产生因难,事业就不能成就,这些人对我们都有直接与间接的帮助,我们能不感恩和报恩吗?  再来就是我们还要有“好事给他人”“坏事给自己”的认识,什么是“好事给他人”?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员工及消费者等人,就不能成就“董事长”这个职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民与文武百官,就不能成就“总统”这个职务。个人的成就其实是大众所成就的,所以成就的果实应该与大众分享。什么是“坏事给自己”?当你碰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应该仔细的自我检讨失败的原因并找出缺点加以改进,不要责怪或归罪给大众。这些道理弄懂了,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无罪以当贵,安步以当车。  

我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有一段佳话一直被传诵着,话说齐宣王亟想招揽一位贤士来做他的宰相,帮他治理国事,就托人四处打听有学问与道德的贤士,当时有一位名叫“颜 蜀 ”的隐士,学问与道德俱佳,为人所推崇。齐宣王非常高兴就去拜访他,想劝他出来当官。  齐宣王对颜蜀 说:“如果你肯出来当我的宰相,不但可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有车坐、酒肉吃,一切都能称心如意;不像现在住在黑洞洞的房子里,穿的是又破又烂的衣服,你的三餐一定吃不饱吧!”  颜蜀想了一下说:“启禀大王,我现在已经很富贵了,而且不但有酒肉吃,还有车子坐呢!”  齐宣王很诧异的问颜蜀 :“怎么说呢?”颜蜀 笑著说:“启禀大王,我的人生观是:无罪以当贵,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什么是“无以当贵”呢?“贵”就是心中没有业障、罪过、邪见,这才是真正的“贵”。一般人都认为名气大就是“贵”。其实功名是不能永远保持的,因为生命是无常的。而且人常因富贵而引发了贪、嗔、痴、慢、疑的心,当心里有了这几种“垃圾”时,别人虽然因为你的名气大表面对你恭敬,背后也许正在骂你或吐口水呢?你说这样是“贵”吗?  

佛法上的“贵”是净心,净心就是不贪著财、色、名、食、睡,一有烦恼马上忍下来,凡事都能退一步想。当心清净了,走到那里人家都会尊敬你、喜欢你,而且因为心里 面没有那些“罪”的垃圾,心地光明,走起路也抬头挺胸的,连天神、菩萨都会赞叹你、保佑你。这才是真正的贵,永远的贵!  功名的贵,虽然也是一种“贵”,但就像“昨日的黄花”,花会开会谢,而且世事无常,古今中外“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上囚”的例子也不少呀!所以贵是从心里去求与修的。  随时保持慈悲、平等、恭敬、谦卑的心,念念都是帮助别人的善念,这一念心随时都是安详、快乐、光明的,善念是“天堂”,心中光明清净就是“净土”。颜蜀 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人生处处都是在富贵当中。  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佛经里提到的“饭食经行”都指出走路的好处与重要。“安步”的意思就是轻缓、安详、从容、自在的走着路,尤其是现代人,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走路”的机会愈来愈少,运动量跟着也减少了,古时候的人,几乎都是以“走路”当交通工具,虽然在时间上耗费得多,但相对的,因运动量够,所以在身体状况上反而比现代人健康,当然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否定了“车子”,车子确实也给人类带来某些方便。  说到“车子”,现代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部,而且最好是名牌的,像宾士这类的车子,这种观念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它的后遗症也不少,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有了车子以后,还想要拥有一栋房子,像这样无止境的追求下去,心中的“欲望”就愈来愈多,欲望一多,烦恼就来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不是不好,佛法里讲的“福德因缘”说明了一种道理,那就是:凡事必须有因缘的促成,才有“果报”,假若以前不种“善因”,盲目的去追求,不但追求的东西没法得到,而且即使勉强追求到了,不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跟随而来的烦恼也不少,有很多人为了买房子、买车子去“上会”或“分期付款”,造成生活上更大负担,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的交通确实发达,空间也跟着缩短了,让人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可是,另一方面呢?因为车子太多了也带来很多不方便及烦恼,像有时候目的地就在对街,但是因为单行道、塞车或停车困难等原因,几分钟的路程,可能要花上一个多钟头才抵达,那时,你会有“比邻若天涯”之浩叹了。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有车子,不一定就是好事。人生如果能“知足常乐”,有必要及有能力买辆车子也无妨,若没有必要,“安步”以当“车”,享受11路的四平八稳实在也不错呀!明白了这个道理,心便能安定下来,这就是禅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对的
第2个回答  2012-05-29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