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密宗呢

如题所述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

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扩展资料:

密宗分为各种教派,如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点。无论何种教派,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在修法上无有高下之分,在知见上也没有根本区别,都是诸佛菩萨应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创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传承为理论根据。即以流传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见为依据。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第四、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来规范和修改自己的行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传承特点规定了不得叛离、诽谤依止上师作为根本戒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密宗 (佛教宗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

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扩展资料

密宗的观自身佛无上密法其实在大乘法中是初学菩萨修清净心发慈悲萌的法门。在大乘经典中并未失传,有明确记载。之所以有结手印,是随顺当时盛行的瑜珈世间法,是如意佛之善权。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坚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次不改拳舒右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坚握左拳头指一节。

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左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受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尔时行者结此印已。

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宗 (佛教宗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3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

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

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

扩展资料:

关于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於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

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长安)城南八里许铁庙以北的乐游原上,为真言宗祖庭。其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582年),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到十三岁。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

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寺废。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城阳公主患病,有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病愈后,公主奏请,又立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名为青龙寺。直到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废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8

密宗是专门研究咒语和它的意思。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扩展资料:

密宗分为各种教派,如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点。无论何种教派,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在修法上无有高下之分,在知见上也没有根本区别,都是诸佛菩萨应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创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佛陀的心印传承为理论根据。即以流传了近三千年的佛教的真知灼见为依据。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第三、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第四、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第六、以密乘十四戒律为根本戒律。一切修密之人,都需要用戒律来规范和修改自己的行为,持戒,守戒。而密乘教戒更因它的传承特点规定了不得叛离、诽谤依止上师作为根本戒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密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与佛教并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为主,故称为密宗。是将佛我同一的直观,藉著象徵的表现法,使全身体会到神秘经验的大乘佛教。 密宗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力量(简称六大)构成的,也构成人类和大自然的现象世界。并把肉体和言辞无法体验、以及不可思议之佛的气息,称为「身、口、意」三密。而把人和佛交流的情形,画成「曼陀罗」图画。 置身於密宗的世界,绝不能只依靠理论和言辞。执著於语言和理论的结果,凡夫俗子一辈子都是凡夫俗子,佛境永远是高不可攀的净土世界。 密宗以宇宙的本体,和真实世界的本体,确立「体大」、「相大」、「用大」,合称「三大」。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体」,以大三法羯等四种曼陀罗为「相」,身口意等三密为「用」。 「体大」意指众生之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永远恒长如一。 「相大」意指众生之心的自性完全具备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 「用大」意指众生之心的体性具有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以内外二用,使人修世间的善业、得世间的善果,修出世的善业,而得出世的妙果。 密宗的思考并不是表面上的,它透过色、形、音?亦即造形美术及音乐、礼仪等各种形式,使我们以最基本的感觉就可以吸收其思想;其并不只是如禅宗一般的单色世界,而是鲜明的原色世界。光是在脑中思考的话,未免太过於牵强,必须利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所有的感觉器,亦即「五官总动员」,若不这样,真理就不属於自己所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