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一词最什么最早出现在哪里?要引经据典哦

如题所述

1. 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 钵和国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 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2. 泛指人类。 《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 女娲 兄妹二人在 昆仑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它一般指共和国的“人民、国民”(贵族阶级)。在西方政治学辞典中“人民“(people)一词被解释为:广义上指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与“国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国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义;狭义上指除国家统治阶级外的被统治者—人民。广义上的“人民”属强调包括国家统治阶层在内的国家一体性概念,受到国界约束;而狭义上的“人民”属重视被统治者的相互连带感情而共同谋求解放压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国界限制的普遍性。自然为马克思主义信徒和左翼势力更多使用,例如,“人民主权”、“人民民主主义”、“人民专政”、“人民大众”、“人民委员会”、“人民代表”、“人民英雄”等。西方政治学辞典诸如此类的解释,自然与中国现代学者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认识角度对“人民”词条所作的解释有所不同。当然,在德国、日本等这类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想的贫瘩,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的“人民”,大多作“国民”释义。【参考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总第151期)】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 。 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国家里,“人民”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在我国古代,“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个体和思想、文化、教育个体;而“民”则是指社会的最底层。与“民”相类似的还有“众”、“庶”、“黎”等概念。它们都是指最底层的大众百姓。 其实,“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过去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这个阶层是永远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范围的。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3
对人民一词的理解,应当主要放在民字的意思上。民,一般是相对于官而言,(也有特殊情况,如军民)人民与官吏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矛盾,一个国家的政治是专制还是民主,关键是看它的官民关系,而官民关系则主要建立在对国家政权的来源的理解(既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西方国家认为,国家的政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权利的集中的委托,政府的责任就是按照人民的愿意为其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人民的安全、富裕和幸福。在这里,委托者(人民)是主动的,只要他们尚有人的基本动机,他们就必须主动的、自愿的、认真的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服务者(政府官员)进行选举和监督,并及时进行更换,服务者(政府官员)是被动的,他们是因为受到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由于他们的德行和能力)从而受到人民的委托而肩负重任。 中国人的权力观与西方的是有区别的,至少是不认同的。但是,它至今还不是很明了,最有力的说法是:人民的政权是从国民党手中夺来的。由于权力观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官民关系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