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小石潭记》讲解

如题所述

原文及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通“现”)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我们从小土丘向西走了百来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悦耳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出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色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凭空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穿透水面,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静静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看得清楚。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坐在小石潭的岸边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所有的景色后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清澈见底的潭水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 :清凉。清,清澈。冽:寒冷。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连词“而”,表示承接。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翠蔓,翠绿的藤蔓。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来”。表示数量不确定。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皆:全,都。
  1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形容词作状语,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彻:透过。
  20.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22.往来翕(xī)忽:游来游去动作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3.乐:逗乐。
  24.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2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或隐或现之处。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斗”与“蛇”是事物名词作状语,该类活用一般翻译句式为“像……那(一)样”。)
  26 . 明灭可见:若隐若现,有时亮,有时暗。
  27. 差互:势:形状。(犬牙,事物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 其:那。
  28 知:不能够知道。可:能够
  29 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四周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寂寥:寂静寥落。悄怆,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邃,深远。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使动用法)使……寒冷。
  30 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清,凄清,冷清清。
  31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便离开了。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
  32. 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交善。
  33 游者:共同游玩的人。游:游玩。者:……的人。
  34 古:作者的朋友。
  35 玄:作者的堂弟。
  36 而从者:跟着同去的。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从:跟随,动词。
  37 小生:两个年轻人。小生:年轻人 生:对读书人的称呼
  38 曰:叫
  39 岸势:两岸的地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31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今天讲小石潭记,枊宗元的。
为什么要讲?讲什么?一者,正好醉的孩子写了游记,这也是一个游记。正好,我们看一个大家是怎么写游记的,通过这个,我们就从古典里吸收文章的精华。这是一个用意。
第二个用意,这是初二语文课里的一篇文章。要求孩子背。但如果老师讲的不细,讲的粗,孩子不明白,怎么能死记硬背?一定要讲的细,讲的如诗如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理解了,不背而背,不记而记。
不理解,背了也没用处。 只是考验了孩子的记忆力,意义就小了很多。
我们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讲文字,二是讲顺序,三是讲心性。讲顺序,也就是讲逻辑,讲逻辑,也就是讲图画。
我们先讲文字,文字的准确性。
这个小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题目就是中心,是主旨。
一是“小”,不是大湖,是小潭。所以就不能有波澜壮阔的语言与文字,一定要写的小巧。
二是“石”,就是这个潭的特点,不是草滩。不是水库,是石潭。
第三,是“潭”,不是湖,不是河。这是标题,是标准。这是我们审题的方法与思路。
第四,记,就是记录。是一个游记。这个游记,写的是身之游,眼之观,耳之听。但更写的是心之游,心之触。

我们讲过,古文一定要抠,一个字一个字尽量的抠明白。古代人最讲用字准确,没有费字费句,也没有费句话。通俗的讲,加一字,就多;减一字,就少。这就是准确。

我们现在来讲正文。讲的尽量细一点,让大家体会。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就是自,现在就演变成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从小丘出发。
讲到这个小丘了。我们了解地理,就知道这个大体的位置是在南方(作者讲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因为南方多丘陵,没有高山。所以小丘,暗含着,就是地理的位置。我们读书,不能不细微入手, “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体会甚深的境界,就有从微妙下精细处观照。
写这个游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呢!是在作者被贬回家的路上,这是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
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这个百二十步
很精确。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就是间,就是离。所以就有隔离一说。篁就是修。现在我们说长竹子,一般是用修竹。过去是用篁竹。王维有一句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的篁又引伸为竹子。
闻水声。这个闻,更有意境。为什么不用听?听是有意识的,叫听。无意识的,叫闻。这里的闻,也是无意的。没有意识的,是心性的自然表现。比如,我们听一个乐曲,有时无意听到的,反而印象深,记的牢,记的久。如果是有意去听,反而觉得记不住。再比如,我们有意去做好事,就叫有意识。无意做好事,自然而然。这个功德大,做了,就忘。三轮体空,功德无量。有意与无意,这个区别很大。在我们再讲细讲这个,闻字。前面讲过,这个闻字,是无意识的。简单的理解,什么叫无意识,就是自然而然。
用佛理来讲,这个无意识的意思就更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两个意思,一是心无所住,二是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里讲的,心无所住,就是自自然然。而生其心,比如我们讲布施,看到一个人,要饭要钱,就布施他饭,布施他钱自然的。不是说,你心里还有悲心,才布施。这个悲心都不能有,布施完了,你可能会高兴。心想我做了好事了,这都不符合,心无所住。做了就做了,心无所住。但心无所住,而要去做---而生其心。一个是静,一个是动。
如鸣佩环,这个水声象什么呢?佩环,就是古代人过去戴的饰品,听起来,很悦耳
心乐之。因为是无意识的,是心底的自然流露,所以这个乐是真乐,真情流露。
一定是无意识的,心生喜欢,这才是真性表露。如果你非要强迫自己去读,就是有意识的。就不会心乐之,自然欢喜。这一层,一定要体会到,要明了。刚才我们讲,作者是被贬的情况下,游到这个地方,写的这个游记。现在无意听闻,心生喜欢。可见作者,明性见性的功夫,不是一般的。为什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无意识,是自然的。所以这种乐也是真的,如果有意识的,不自然了,那么也就没有心情听闻了。说不定要骂娘,要怨天尤人了。作者在失去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心乐之,这个功夫不简单。
如鸣佩环 。为什么讲是佩环,不讲别的,大家读书, 一定不要错过。这个佩环,表的是玉之意。是玉做的东西,玉是什么,我们讲叫冰清玉洁,这个玉表示的高洁之意,这个玉发出的声音就表示高洁之意。古代人写东西,不会多一字。不会错一字,用这个来表示,一定是有深意的。这个道理大家在明白,换句话来讲,也是心性一个体现。
这个玉佩之音,与作者的心性相契入,所以才会有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伐竹取道”四个字,讲的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叫累,没有意义。因为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再讲怎么伐竹,怎么取道,就走题。所以作者伐竹取道的速度很快,一念之间,四个字,就带我们看到小潭。
下见小潭 。不是上见,是下,写上就不对了。一个下字,就要比“见到小潭”描写的准确。
水尤清冽。这一句,粗看,就一眼带过了。要细看,特别是跟孩子精读精讲的时候。
尤---有两个意思,一是怨天尤人的尤,就是怪的意思,二是特别之意,尤其之意。这个有能力就要跟孩子讲。
清冽。什么意思?清是清彻,冽是凉之意,比如我们讲凛冽,就是有寒凉之意,我们之前讲,要读出作者的心性。这个清彻寒凉,就是作者的当时的心性。
一方面,被贬了,但是心地高洁,不为名利所动。
二是,被贬了,心中还是有少许的寒凉。心地高洁,是作者的追求。心里寒凉,是作者当下的心境。作者就是在这个矛盾中纠结。
后面,作者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的这句话,与这两个字是前后呼应的。不可久居,正是在纠结中,战胜了自己。这是后话,我们一步一步讲。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整体的意思是,一大块整石为潭的底,在靠近岸边,那块大石头卷而出,这个卷字,用的就妙。有的象坻,有的象屿,有的象湛,有的为岩。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写潭嘛?怎么写上石头了,这才是写用的妙用。写而不写,不写而写。比如我们说教室,什么是教室,教室是一个环境。要有桌子,黑板等等,没有桌椅,黑板,不成其为教室,只能说是一个房间。所以,我们讲写而不写。
再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写长城,只是写长城,那还有什么可写的。我们可以写,听长城那里的风,站在长城上看云,闻长城周边古老的空气。这风、云、气、全是长城。是不是这个道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到岩石了,再写树与藤。在前面讲过,要注意顺序、逻辑,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记忆。下见小潭,然后见石,再见树藤。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个要细讲,因为读起来坳口。所以要细讲,不能粗粗的理解,粗的理解,就对中国的文字失去认识。
这里描写了两个东西。一是树,二是蔓即藤,这两句讲的是树与蔓的关系,什么关系?蒙。怎么叫蒙,我蒙住你的眼睛,这个叫蒙,这样理解就形象了。蔓缠在树上,覆盖了树,叫蒙。
络,什么叫络,我们叫网络、经络、这个络,就有纵横交错的意思。
何为摇?根在下边,树在摇,这个叫摇。从下到上的这个动, 叫摇。如果挂着个东西,从上到下,这个叫缀。看看,古代人四个字,这个叫精练、准确。
参差披拂。参差,何为参,长出来的,就参。短进去的叫差。披就是盖,就是蒙。拂 我们叫清风拂面,这个拂讲的就是蔓在风的作用下,对树的作用。一静一动,一大一小,一疏一密,何等的禅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我们小结一下,写作的顺序,或是逻辑。一是潭水,二是岩石,三是树蔓,四是游鱼。这样为一整理,也好理解了,也好背了,何难之有。
我们来讲这一段,百许头看!还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最妙!明的写是鱼,就好象游在虚空中一样,不用依凭水的作用。但柳宗元也是大佛学家啊!这里讲的是什么意思---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被贬了,但心不住,心不住,就不生烦恼。境界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静的,生其心,是动的。
被贬是动,但心不所住,是静。鱼是动的,但无所依,是静的。这句讲的妙。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你看写鱼不写鱼,还要写别的,要有对照,这个时候作者写的是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还反射在石头上。
刚才写的是真鱼,现在写的是假鱼。我们在讲作文八法里,讲六根之法。我们可以写看到的鱼,还可以写听到的鱼,闻到的鱼,想到的鱼,尝到的鱼,何况假鱼呢?是不是这个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写的,就是动与静,近与远的关系。鱼,有的,一动不动,样子很怡然。怡:悠闲意。有的俶然就飞走,就游的很远。这讲动静关系。
往来翕忽。动的这一面,有的来,有的往。远近,动静,这个关系,就讲明了。孩子写东西,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讲关系,讲对比。可以讲对比,不能只见树木,还要见到蔓,见到阳光与树木的关系。见到潭水与岩石的关系,中国人,最讲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个关系,中国人聪明,很早就明白。所以,在文章中,也体现关系。
我们是在分解文章,是解开来让大家看到妙趣。这是基本功。举一个例子,平时我讲孟子,就是会意。不讲词句,就有如陶渊明讲的:每有会意,不求甚解。会意了,就不用求字句之甚解。但不能会意,就要从字句之甚解上下功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前面讲的是近境,是细观。这句讲的是远景,看潭的西南方向,什么叫斗折蛇行?深究过没有?
斗折,讲的是北斗七星,是一个星与一个星的连接,一折一折的,蛇行,好理解。蛇行的时候就是弯弯曲曲的,这个比喻非常美,非常贴切。
作者要讲的是这个潭水的来源,朝西南望去 只见波光鳞鳞,有如北斗星。
明灭可现,明的是水光。暗的是岩石,一点点的水光,与岩石就组成了斗折蛇行。看看,这个关系。这个比喻何等之美,何等之妙!
这是真实的写照,我们去一些风景区,看到的溪水,从远处看,我们看的到吗?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明灭可现的东西组成的图案,我们用意识与常识,知道那是溪水。本来是看不到的,是不是?所以作者比喻的妙,比喻的巧。
这个道理,我们不明白,我们再讲一个比喻,比如我们从远处看一个湖,我们看到是不是水,根本看不到水,看到的是象一面镜子一样的东西,但据常识,我们知道那是湖是水,所以这里,作者不直讲是溪水,而是讲,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个描写多精确。
其岸势犬牙差互。再说到这个溪水的两岸,什么叫差,就是参差。但这里,就是要理解,一个“差”字、一个“互”字,长中有短,短中有长,叫互。
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明写是水之源,但这也是心之源嘛!一定要读出来,作者被贬,出路在哪里,心路向何方,哪边是归途?我们学过一首诗,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个不可知其源。就是这个意思。陈子昂说的直白率真。柳宗元不一样。是隐隐的,淡淡的,说而不说,不说而说。
现在来看,这个小文章,以为是身之游记。但细一品,是心之游记。为什么讲这是心之游记呢!下面这一段就讲的更清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近的看了,远的望了,这个时候作者就想了。
四面竹树环合。什么叫环---一个圈,叫环。合呢,就是处处相连,叫合。这个环合,用的也是那么的巧妙。这个细微要要体会,这也是为什么先前要伐竹取道的原因----是因为环合。一定要体会到深意。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是寂静,寥是空旷,这个细微也要讲。中国字,要深入学,就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解。神,何谓神。不是神仙的神。我们讲集中精神,就是这个神。通俗的讲,叫是心。心神不定,心就是神,神就是心。不是心脏的心,心脏是不会有凄凉的感觉的。
骨寒是真实的,我们讲是寒风刺骨。
悄怆幽邃。这四个字,不能放过。悄就是悄悄的,怆就是隐隐的。幽就是慢慢的,邃深深的,深的说不出来的。这就讲透了,那种心神之凄凉,是悄悄的,隐隐的,幽幽的,密密的。
我们一开头讲: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个水的清冽 就是作者的纠结之处。
被贬之后,本想有清净高洁之心,但这个清洁高洁之心,还是免不了有一点点隐隐的痛,悄悄的凉在里面。但好在,这种心之业。一下子让作者警觉,作者当下放下。于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一下子醒悟到,这样的心境 ----不是风景,是不好的,是有点清冽 所以不可久居。
于是记之而去。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离其境,就离其情。这个游记,是身之游更是心之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