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异同

如题所述

概括性地说一个是耻感文化,一个是罪感文化。由此推荐一部经典《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此有经典论述。
“耻感文化”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鲁思认为: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社会。虽然她没有直接定义“罪感文化”,不过将其基本特征与“罪感文化”作了概括比较: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来行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在内心的反映来行善。
罪感文化社会的人们按照心中的绝对道德命令生活,一旦犯错,即使别人毫无察觉,也会痛苦自责,所谓“耻感文化”社会的人依照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来行事,只有当被发现时才有羞耻感,失去外来强制力便要瞒天过海,是缺乏自省力的文化。日本人在二战中的行为固然远远低于“耻感文化”所蕴涵的道德水准,不过并未脱离“耻感文化论”所指斥的终极思想本质——不存在恒定的德行标准,即毫无道义可言。
其实,自人类学会用树叶来遮盖耻部开始,耻感就已存在于人类的心灵,并作为人类区别于野兽的特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中发展出更高级的文化,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鲁思却用“耻感”来定义日本文化类型,以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中国的“忠恕之道”,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已经把日本文化的倒退本质揭露无遗。追问

是的,我也看过菊与刀,但是本氏的理论一直不太科学,日本人西化好像也很重,但是任然和欧美不同

追答

你认为本尼迪克特的理论不太科学是指?确实历史上已经有日本学者对她的理论提出质疑,大多诟病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本尼迪克特不会日语,对一些理解存在错误;第二是本尼迪克特侧重于对历史上的日本进行研究;第三个是日本人中存在不同阶层,本尼迪克特单一地对整个日本民族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后人研究日本来说,这本书还是堪称经典之作。
日本人西化很严重,这是事实。近代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两次西化,第一次是1868年的明治维新,第二次是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但是我认为日本文化是一个外在开放性与内在封闭性的模型,很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就是为何你认为日本西化很严重,但是仍然和欧美不同的原因。在历史上的日本文化无论是吸收古代中国文化,特别是先秦汉儒的实践理性精神还是近代欧美的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这一开放性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锅大杂烩。而是在其开放、广泛吸收的背后,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文化容纳选择机制,这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封闭性,因此无论是历史上的日本学习中国还是西化,都只会模仿并超越。说简单点就是内聚性与排他性并存。很好的例子就是神道教。
由于篇幅原因,就谈到这里。
如果你还想了解的话,可以接着问,希望你能满意。以上个人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追问

第二个问题很重要。本氏不仅仅了解的是日本历史,而且是不完整的历史,很多镜像画面被放大,造就性格的德川文化也没有真正细致研究过。其实我好想感觉,这个选择性吸收文化并不是出于日本本愿,只是他吸收过来自己变味了,就像美国的英式文化遗产,全变味了,英国人都说这不是正宗的。但是德川家族对日本人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本质性作用。但是又感觉最近这些年日本向西方学习和靠拢的方式非常别扭

追答

德川家族对于日本性格的塑造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我虽然了解不甚详细,但也知之一二。因此,山庄冈八的《德川家康》《德川家光》等历史小说在日本大红大紫也就不难理解。德川家康的忍耐精神和英雄般的慑服力,使二战后战败的日本人又感受到了那股精神,所以战败后的日本能够从“废墟”崛起也有这种性格原因。其余的我就不赘述了。从历史上来看,德川时代是日本史上的近世。其与日本文化、历史发展的联系也是最密切的。难怪内藤湖南认为要了解日本史,只了解应仁之乱后的历史就足够了。应仁之乱后的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德川时代比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更具有与现在日本的关联性与继承性发展的线索。
就以我上述的日本文化内聚性与排他性的二元特征来说,德川时代日本文化已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并行不悖,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才开始向西方学习。山室信一认为从欧洲导入的荷兰经典与从中国导入的汉文化经典,这两条渠道使日本进入了兰学时代,并且出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并行不悖的光景。例如兰学、儒学与国学。
至于你说的“日本向西方学习和靠拢的方式很别扭”,我可能对国际政治不甚了解,没有理解你的意思。

追问

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内聚性与排他性这么个说法啊,貌似所有民族只要不被灭亡,都有这类特征吧。德川一族事实上是遵循古老法则的中世纪家族吧,安土桃山的昙花一现才应该是文化碰撞之时么,织田崇尚欧洲东西

追答

对,每个民族的文化无疑都有本土和外来的因素。但是我对日本用这个词只是想对日本文化二元特征加以强调。有一种“边缘地带”学说,一个文化处在另一个种发达的中心文化的边缘,早期日本处在中国文化的边缘,近代则处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边缘,日本文化的落后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内聚性,以及积极进取,开放的性格。例如古代的学习中国,近代脱亚入欧。但是一旦日本移植了中心文化而赶超上来,那么他们倾向于在自我中寻求答案。这种边缘地带日本人的独立存在与发展的特征,文化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文化内旋”,指为维持既存结构,采取的自我调整过程,因此内旋的条件是外来文化的刺激与吸收融合,最后达到固有文化传统与新文化的统一。
正是由于边缘地带的原因,日本文化这一特征才有别于其他一些文化,二元特征比较明显。所以这种模仿与创新、模仿与超越在日本文化或是日本企业的发展中显得比较明显,所以我可能对此过多强调。
至于第二个问题确实是我的疏忽,东西文化的并行格局或许应该追溯到战国和安土桃山时代。直到锁国前,这个时代是日本的“西学东渐”,在历史上确实被称作“吉利支丹时代”。西学东渐态势的形成和“东亚秩序”的破坏,为日本融入世界提供了基本前提。确实安土桃山文化与南蛮文化也并行不悖。在教育、天文历法、美术等方面都有成就。但是一般观点都认为织田信长出于利用基督教牵制传统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政治目的。当然对于好学,乐于尝试新事物的织田信长来说或许西方的东西本来就比较有吸引力。

追问

外来文化本土化这一特征,好像所有岛国都很明显,比如英国,但是仔细看看。俄罗斯,华国也有这类特征,如俄罗斯式近代特征,华国汉化式佛教,胡服齐射。所以我觉得本氏是出于不太了解东方文化,刻意去把日本压进了一个欧美人理解模式的特征,这些特征貌似不属于日本人。另外,日本人根本没有像中国人学习过,中国人和日本人只是拥有共同的文化祖先——唐人。日本人同时也一再强调,他们是唐人的正统继承者

追答

1.其实我想说的不仅是外来文化本土化,正如你所说外来文化本土化这是每个文明发展过程中都会有的。我想说的只是日本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又出奇地保守。在对外开放性文化的基础上,日本又出奇地固守自己的传统,这一点可能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具体例子就不说了。而这个原因正如前所说,我个人认为可能与日本所处“边缘地带”和地理生态环境有关。“边缘地带”只是一种普遍性的学说,所以肯定会有其它符合条件的文化,例如一些岛国的文化。
2.另外关于《菊与刀》,之前说过,一些日本学者对其批判,认为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日本民俗学大家柳田国男认为“耻的文化”只存在于武士阶级,“义理”原先也只存在于武士之间,现在只是交际场合中的惯例。本尼迪克特对其“一脉相承”,有所不妥。而且他认为将日本和西方文化简单概括为“耻的文化”与“罪的文化”有失偏颇。
总的来说,就是本尼迪克特不会日语,缺乏对日本史的了解。混淆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上的日本国民与现实的日本国民的差异。讨论日本民族性格,忽视了年龄、性格、职业的差异。
你说的本尼迪克特对东方文化缺乏一定了解也是有道理的。本尼迪克特是文化人类学家,必然是用文化人类学家的一般方法对日本进行研究,这在《菊与刀》中她自己已经说过,所以她可能倾向于把日本文化归于某一种文化人类学的模式进行分析。但是不至于那些特征不属于日本人。
3.至于日本人根本没有向中国人学习过,这个我实在没理解,连日本人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还是你强调“中国人”这个概念与“唐人”概念的区别。
如果你是想说“日本是唐代的中国”之类的,这倒不能否定。毕竟宋朝灭亡之后,中国接连遭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东亚文化圈内发生了“华夷变态”。朝鲜、日本等认为自己是“小中华”,他们才是正统中华文化的秩序,所以日本宣称他们是唐的继承者。唐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我就不赘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8
一个是恐怖,一个是恶心,从恐怖电影就看出来了,总的来说都挺变态的,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