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例如人民的生活状态,所花的钱是什么,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国民经济水平,所穿的服饰…………等等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

凭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在餐馆吃饭也要粮票。各地的粮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食油凭油票购买,定量最高的是广州,每人每月1.5斤。还有许多副食如肉等也是要凭票购买的,只有蔬菜不用票,有农贸市场。

此外,烧饭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够用,所以上班族在单位食堂吃饭可以节省燃料,而上海人发明了用开水泡饭作早餐(那时没有方便面)。

1959年起我们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在石碾上磨剥完的玉米粒的玉米棒子芯,用它们来做窝头吃。学生吃糠咽野菜,跑到学校的菜地里,去捡拾白菜根,茄子和辣椒的嫩叶和嫩茎生吃。还经常采摘一些有毒植物来吃,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国民社会状况较解放前得到改善,但整体水平低下,教育开始逐步普及,多生育。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大跃进生产 ,又经三年饥荒,国家经济体制落后,财政困难,又进行膨胀投资大于生产所得,加剧了灾情的严重性!因国家财力投资于工业,无力发展农业,减产加剧。

扩展资料:

6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经过了60年代的艰苦岁月,到了现在的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老百姓30年的饭桌变化 由粮票到营养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十年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7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假如去早点摊上买包子、油条等食品,如果没有粮票,就要相应地多付一些钱来抵粮票。

1959年起我们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在石碾上磨剥完的玉米粒的玉米棒子芯,用它们来做窝头吃。学生吃糠咽野菜,跑到学校的菜地里,去捡拾白菜根,茄子和辣椒的嫩叶和嫩茎生吃。还经常采摘一些有毒植物来吃,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扩展资料

6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经过了60年代的艰苦岁月,到了现在的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

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近几年,高粱、玉米等杂粮再度走红,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杂粮中微量元素的重视,对传统膳食的重新认识。

与餐饮形式更加多样化相匹配,人们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餐饮、园林式餐饮、野外餐饮以及露天餐饮都非常受欢迎。另外,社区餐饮也有了很大发展,今后家庭送餐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老百姓30年的饭桌变化 由粮票到营养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的童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1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其间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它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斤地方粮票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
凭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在餐馆吃饭也要粮票。各地的粮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食油凭油票购买,定量最高的是广州,每人每月1.5斤。还有许多副食如肉等也是要凭票购买的,只有蔬菜不用票,有农贸市场。
此外,烧饭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够用,所以上班族在单位食堂吃饭可以节省燃料,而上海人发明了用开水泡饭作早餐(那时没有方便面)。
1959年起我们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在石碾上磨剥完的玉米粒的玉米棒子芯,用它们来做窝头吃。学生吃糠咽野菜,跑到学校的菜地里,去捡拾白菜根,茄子和辣椒的嫩叶和嫩茎生吃。还经常采摘一些有毒植物来吃,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16
60年代,中国社会背景

当时是使用粮票来置换食物和生活,粮票始于1955年,至1993年才光荣退休,一,金地方粮票大概要相当于人民币两毛钱,平凉票购买粮食,根和年龄,每人每月20斤到40斤左右,在餐馆吃饭要粮票,各地的粮票还不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
第4个回答  2020-10-07
我听我70岁的姥爷说,60年代就是穷,家家户户生的孩子都是尽量要多,毕竟成本低。孩子死的也多,我姥爷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都是还没成年就死了,最多的是肺病。东北有些地方,孩子死了不埋,就挖个坑集体堆里头。结婚了大多数也没婚房,就住在对象或亲戚家里,一个家里四五个炕,挤在一块。是七十年代后,才慢慢好起来。[好像偏题了,但我就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