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漳州的民间故事

如题所述

漳州的民间故事:

相传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

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

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扩展资料:

漳州自唐元和十一年龙溪县周匡物第一个进士及第后,截至清代,漳州进士及第977人,其中状元3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龙溪人陈淳,所著《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是阐释程朱理学的重要著作。明代,龙溪县人张燮著述15种696卷。

其中《东西洋考》是中国古代与南洋交通史的重要著作,号称海上方志。诏安县吴朴所著《渡海方程》于嘉靖十六年(1537)行世,比欧洲第一本印刷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仅迟7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漳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漳州九龙岭土地公戴相帽传说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漳浦人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小名瓒仔。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府第建在县城准堤室巷内。他从小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培养他读书,进了秀才仍每月坚持到漳州大庙口参加诗钟会。

  有一天,蔡新又要到漳州参加诗钟会。路过九龙岭下,遇一卖汤圆的老汉(传说是土地公化身)招呼他说“秀才,秀才,我有对子让你对,对得好,你进京赶考必能金榜题名,且我的汤圆请你吃个够完全免费。”蔡新听后满不在乎地说“啥对子,你说吧”。老汉点点头说出“九龙岭下日日冬至”,等秀才对对。原来漳州一带每逢冬至那天,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的习俗。九龙岭天天有卖汤圆,故说日日冬至。蔡新刚听后以为没啥困难,仔细一想,可不简单啊!这里头有节令又有地名,不好对呀。一时无法回应,只好红着脸怏怏离去。

  蔡新曾几次路过九龙岭都未能如愿圆对。回家后更加发奋学习、倾心攻读,后来三年一试的大比科期又到,他在省城福州考中举人,29岁进京赴考,中进士。在朝为官,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当了宰相,做了太师。

  有一次,皇上令他到广东出巡。他顺路回家省亲,在蔡夫人娘家六鳌,晚上看了六鳌海面上很多渔民正在紧锣密鼓抓鱿鱼,渔船里灯火点点,热闹非凡。蔡相爷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呤出了“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句子,应对了当年老汉“九龙岭下日日冬至”的对子。欣喜万分。妙!妙!妙!

  清初太平盛世,乾隆皇帝曾由宰相蔡新等人陪驾微服南下游江南。他们一行人沿途在便装御林军暗中护卫下,自京城出发,经山东、江苏、浙江、入福建,至闽南时驻宿漳州城。

  有一天,蔡相爷伴驾乾隆爷出游,途经九龙岭下,正值初夏,一阵雷鸣后,顿时瓢泼大雨。君臣二人赶紧躲进路边小庙里避雨。这庙嵌在溪涧上的岩壁间,虽小,有绿树掩映着白墙、绿瓦、红柱、,倒也整齐雅致。庙里供奉着一尊红颜白须,笑微微的福德正神。君臣二人暗自庆幸,托福小庙庇佑,免挨雨抡。

  一袋烟功夫后,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涧水迸流,满山遍绿。君臣二人好不欢喜。临行时没忘了要道谢土地公,二人风趣地向福德正神抱拳施礼,不料乾隆爷刚一拜,土地公竟自个掉了下来,平顶帽也落了地。诧异之余,相爷扶正尊神后趣凑说“尊神受不起皇上的拜,杈且将臣下的顶戴,借给尊神戴一戴”说罢便摘下自己的帽子给土地公戴上了。君臣二人端详了土地公戴新帽的憨态,不禁拍手大笑。乾隆爷再一施礼,乖巧的土地公这回竟然不倒。原来蔡相爷是宰相,他也是太师,皇上拜太师没事!

  土地公尝到了甜头,便执意要定了这顶当朝一品相帽了。当相爷要取回帽子时,他施展神力吸住了帽子,任凭相爷怎么拔也摘不下来呵!乾隆爷明察缘由,就劝相爷做个人情,将顶戴留了下来。从此九龙岭的土地公就与众不同地戴上了相爷帽子。

  九龙岭土地公戴相帽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漳郡四乡。各方善男信女前来莫拜、进香,络绎不绝。求签问卜,有求必应。至今小庙香火兴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