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的精讲教案

如题所述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2.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 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    朗读课文

1. 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    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品读课文

1.指导背诵技巧: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

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
张岚(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归园田居》
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
(全班大笑)
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
生2:想隐居
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
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
1.初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
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
(投影)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
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
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
(生笑)
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
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
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
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
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
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
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
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
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
(板书)
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
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
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