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一些

如题所述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迫在眉捷,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这要求我国必须排除障碍,巩固和完善基础,制定适当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本文在货币国际化要求的基础上,归纳出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货币国际化的职能要求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国际货币的职能是其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国际货币具有三种传统的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一)价值尺度职能
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国际货币作为一种单位价格,可以用来衡量或表现国际市场上所有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同的信用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作为国际货币,必须保持其币值的稳定,否则就会引起汇率的波动,增加持有该种货币的风险。
(二)支付手段职能
国际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国际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存在,在国际贸易的结算和国际债务及信贷的偿付方面发挥着作用,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如贷款的到期偿付等。国际货币既可在个人商品与劳务交换中作为交易货币,也可被官方机构作为干预货币,用于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和为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此时,影响该职能的主要因素就是交易的规模,包括实物贸易规模和金融交易规模。
(三)储藏手段职能
由于国际货币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可自由兑换性,决定了它是国际社会财富的代表。因而,国际货币的积存即是国际社会财富的储藏,例如我国居民所持有的美元存款和我国官方储备中的外汇储备,就是执行了国际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国际货币在个人交易中作为资产货币,是个人在持有对外资产时使用的货币;在官方机构中作为储备货币,是政府在持有官方对外资产时使用的货币。该种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和收益性是影响价值储藏职能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经济和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中国现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脆弱的金融体系还难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这些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
在通常情况下,货币自由兑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可兑换;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可兑换;三是完全可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自由兑换。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但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的限制,虽然有助于抵御国际资本对中国的冲击,也使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跨国流动大大受限。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就不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国际化的,虽然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国际化不等于货币自由兑换,指出有些货币还未完全兑换的国家也实现了国际化,但这种国际化只是浮于表面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
(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还未实现完全市场化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利率和汇率作为货币的使用价格也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和相对自由的浮动汇率制是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货币的共同特征。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市场化的利率能反映真实的货币借贷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能为政府提供相对真实的市场经济状况,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为灵活有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自1996年起实行,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未完全放开,对一般存款利率一直严格管制。相对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能够较真实反映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较客观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及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外汇银行实行额度管理,也使得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中央银行对汇率的生成具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权,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三)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且金融监管还不健全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较为开放的、交易规模巨大、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我国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交易市场等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如债券市场结构发展还很不平衡,企业债所占比重过低;外汇市场极不发达,交易不够活跃,交易量相对我国经济和贸易总量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货币国际化将使一国的金融风险增加,国外持有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大量该货币,一旦该国的某一经济环节出现问题,便会成为国际投机家进攻的目标,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这就要求该国政府要有很强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监管部门刚刚建立,还需时日以完善其监督管理职能,还远不能够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
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该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一个总量较大的经济实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实力抵御经济的外部冲击;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从IMF2009年4月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1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142646亿美元)和日本(49237.61亿美元)。但中国人均GDP只有3315美元,排名第106位,而且基尼系数较高、贫富分化较大。
而在国际上,实施本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人均GDP普遍已超过1万美元。就经济实力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国货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贸易逆差和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地位对本币的国际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无论总量还是国际分工地位,都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还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限制。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56亿美元,第一次突破500亿美元,同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到14491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仍只占不到4%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针对上文提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以下路径,以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参考。
(一)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遵循“有序、积极、稳妥”的开放原则,首先实现资本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根据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可以采取“先长期资本流出入,再短期资本的流出入;先证券投资,再银行信贷;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管制,后交易市场;先境外筹资,再非居民境内筹资;先金融机构,再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顺序,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二)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系,央行应该放弃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直接干预,而转向通过再贷款利率、贴现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影响拆借市场利率、银行存贷利率和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进一步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逐渐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议价决定。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
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适时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外汇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推出更多的规避风险的外汇市场工具,如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这样才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保证外汇市场的平稳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顺利发展。
(三)完善金融市场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加快发展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股票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逐步培育离岸金融市场。同时,也要注重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各市场之间稳定、规范、合法的市场准入和资金流动渠道,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