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资料怎么写

如题所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规范的开展实施,创建学校特色,形成自己办学风格与个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活动的特点 :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考察”、“实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评价具有多元性。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四、内容体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五、操作策略
1、实施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传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其教学环节随着活动主体、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因而也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但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确定主题,其次要制定方案,第三应实施方案,最后要总结评价。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确立主题: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作为选题的方向。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等因素。根据以上原则,从学校方案的备选主题中每学期初选二至三个主题为宜,一个主题一般不超过5个课时。
制定方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实践活动方案由教师制定为主,高年级学生可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制定方案。每学期初确定主题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制定本学期某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其中,研究方法一般有观察、走访、调查、查资料等。
实施方案:方案实施一般形式有:课外调查、课堂教学等。其实完成一个实践活动主题不是一种单一形式所能完成的,一般情况往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外调查,包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走访询问、查资料、取证等。这过程中应指导和鼓励学生要随机应变,要敢于面对各种生成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活动场所在教室外或在社区、工厂的,在交通安全、被考察对象本身的危险度(如农药瓶处置调查、河水污染考察)等方面要特别引起注意,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份书面活动安全须知。其次,学生在活动时要撰写活动日记,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把开展活动的情况和个人的真实体验及时地记载下来,为以后进行总结研究和评价提供依据;要制作档案袋,将活动中所获资料及时放入,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组内成员和各个活动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内探究活动,往往时课外调查活动的补充和总结。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课堂有三类:一是制定活动方案课。课外或校外实践活动之前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合作分工等。二是针对某个小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的课堂教学,这类小问题一般不需要进行校外的调查实践,往往通过查一些资料或根据课堂的实验就可以解决。三是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课,通过前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让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结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兴趣,培养了自信,锻炼了自己。
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程度和态度,根据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研究性小论文作出激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是以学生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为主。
六、组织管理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形成管理网络。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容易被教师和学校忽视。为此学校建立了四个层次级别的组织机构,
第一层级,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决定实施该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部署、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
第二层级,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
教导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和管理,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和指导;政教处协助教导处、教科室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校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第三层级,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负责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落实;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究和引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层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建设一支骨干教师牵头的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任课与指导教师队伍。

七、学生评价
1、评价原则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2、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
评价结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适当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指学生学年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终结性评价结论采用等第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0
把自己的姓名写上呗,活动的内容是啥,你的问题不详细。
第2个回答  2012-09-20
用笔写
第3个回答  2012-09-20
通常百度就有 看你是要学生的还是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