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50年代的特征和格局

求文学高手为我找几篇关于香港文学50年代特征和格局的论文,急用。谢谢了 。
请问能告诉我原文地址吗?我想详细看看。谢谢。

文学在50年代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格局。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特征和格局:1. 抗战情结:5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正经历着抗日战争和内战,的文学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关切和抗战精神,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2. 文学思潮多元:在50年代,的文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潮。其中包括传统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思潮,各自有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离散文学的兴起:50年代,成为了很多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流亡之地,因此离散作家的作品开始出现。这些作品反映了流亡者的思乡情结和流亡状态下的生活困境。4. 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联:的文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作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政治问题等的关注,并试图触动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5. 的多元性:的文学创作涉及多种和方言,包括中文、英文和粤语等。这种的多元性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表达方式。总体而言,50年代的文学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和格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2
那个地址??我好像删掉了~对不起~在百度上把你的题目发到网页上,应该可以找得到!

五六十年代是世界华文文学格局雏型开始呈现的时期,潜性互动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关系,这一关系一方面表明处于政策的、地理的隔绝中的各地区华文文学既“血脉相通”,又“各行其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地区华文文学间的多向辐射、双向互动关系开始形成,从而提供了民族新文学的一种新的整体性。梳理清这种关系,有可能获得构建五六十年代中华文学史的新视角。
【正文快照】:
二战前,海外华文文学基本上可视作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延伸,而台港文学也远未形成其“自足生存”的体系,它们跟中国大陆以京、沪等地为中心的文学时常保持着“同步呼应”,整个华文文学格局基本上置于中国大陆新文学单向幅射机制的影响下。但从50年代起,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一方面,各地区华文文学间仍血脉相通,尤其是台湾、香港文学虽跟大陆文学走向相异,但仍属同一整体,另一方面,各地区华文文学间的多向幅射、双向互动关系开始形成,其本土化进程显著加快,尤其是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了独立的国别文学的过渡时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