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坦克资料与配备,越详细越全就越好

本人对坦克一无所知
但是十分喜欢
近期想编个坦克游戏
需要大量资料借鉴
有电子书最好
满意+分
我是要做游戏
不是玩游戏
任何可用资料都可以

  1970年底,我国第二代主力坦克122中型坦克在经历3年多的发展后,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制约宣告失败。直至文革结束前的数年间,我国主力坦克的发展步伐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装甲部队正对其第二代主力坦克进行不断改进,并在苏联t-64和t-72坦克的刺激下,纷纷加快了第三代主力坦克的研发步伐。此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坦克工业还仅徘徊在修修补补上,逐步拉大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挂装附加装甲的99坦克
  1977年2月,在抖落了文革重负后,看着手中已经落后于北约和苏军近15年的装甲力量,陆军首次向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呈报了新型主力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在上级的要求下,军工部门随即展开了新型坦克的研发工作。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在山西大同召开了“784”会议,讨论第二代(以后改称第三代)主力坦克的研发方案,重新提出了新型第二代主力坦克的研发目标,并对战技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第二代坦克以德国的“豹”2坦克为起点,主要作战目标是苏军的t-72坦克。会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掀开了我国坦克工业自文革后的首次发展高潮。

  经过协作攻关后,1979年3月,617厂和201所研发成功了代号1224的新型坦克论证性底盘试验样车。该车安装有120毫米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震器和mb8v331tc41型引擎,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核从德国引进的mb8v331tc41型引擎、辅助系统以及行走装置、总体布局和整车的总体性能。随后,617厂和201所又研发了代号1226和1226f2的两辆试验样车。这两辆试验样车的外形相同,除安装了与1224试验样车相同的120毫米滑膛炮外,无论是在坦克外形还是在车体结构上都与1224试验样车有很大不同,其战斗全重分别为45.3吨和45.8吨,车全长为9.947米(炮向前)。两辆样车的区别是动力装置系统不同,1226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36厂生产的8v165型柴油引擎,该引擎的功率为1000马力;1226f2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16厂生产的12v150型引擎,其功率也为1000马力。两种试验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均为纵置式,可整体吊装,给保养车辆带来了很大便利。另外,两种样车均采用了由617厂研发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文件,操作轻便,加速性和转向性能较好。悬吊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筒复合悬吊,具有很好的避震性能。由于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路轮和挂胶履带,与以往的坦克相比,两辆试验样车的通行能力和行走系统的寿命有明显提高。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何在平坦的三北地区防御和阻击北方随时会兵临城下的重装集群,对于装备窘陋的陆军而言是个大伤脑筋的问题。借着与北约国家刚建立的准盟友关系,我国曾考虑引进德国的“豹”2坦克作为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一时间,军方高层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成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常客。单在综合了全面的考量后,军方最终还是决定在吸收消化“豹”2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我国特色的主力坦克。因此,在设计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德国“豹”2坦克的许多设计理念。

  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采用了焊接式炮塔,弹舱设置在炮塔尾部,乘员4人,在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试验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性研发成功,同阶段的部件研发工作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我国的坦克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

  1981年80式坦克被指定为我国第二代主力坦克,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实际上便成了第三代坦克的前期预研车。80式坦克成为第二代坦克后,我国军工部门把第三代坦克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不久,由于在论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第一种设计理念主张在苏军t-72坦克的基础上研发第三代坦克,其依据是我国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坦克对承袭了苏式风格数十年的坦克工业体系无需做大的的调整。该方案为3人制坦克,125毫米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第二种设计理念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发新型坦克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其设计方案为:采用类似以色列“驰车”式坦克的设计风格,引擎前置,120毫米主炮,半自动装填机,动力系统为大功率柴油引擎或燃气轮机,打破以往传统的坦克设计理念。由于两种设计理念各不相让,分歧较为严重,导致第三代坦克项目论证工作暂时中断。

  1984年7月,在统一了设计理念后,重新召开了由军方和研发部门(201所)共同参加的第三代坦克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议,会议决定采用类似t-72坦克的整体设计方案,并任命祝榆生为总设计师。1986年夏,该项目由总参谋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第三代坦克是装甲兵2000年的主要装备”。在国家“七?五”计划中,第三代坦克被列为武器研发的重点项目。“八?五”项目期间被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项目之一。

  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我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力坦克(第一阶段)合同书、来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第三代坦克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工厂定型试验。1991年,经充分论证后,三代坦克论证与分析组对三代坦克的战技指标由40余项增加到70余项,这对提高和完善三代坦克的作战性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617厂又生产了4辆三代坦克样车。1993年,相关部门就三代坦克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针项目召开了技术会,会上决定,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将三代坦克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600毫米)提高至三步指标(700毫米)。

  1994年,总参兵种部和兵器总公司先后召开了两次“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研发方案评审会”。同年8月,在我国南方某地,2辆三代坦克初期样车进行了湿热地区的适应性摸底试验。试验中,2台样车共行驶了3800公里,发射各种炮弹200余发,完成16项试验项目。9月,在北京坨里和槐树岭地区又对三代坦克进行了可*性摸底试验和潜渡试验。1995年~1996年,3辆三代坦克初期样车在黑龙江塔河县北方试验场进行了寒区摸底试验。1996年初,兵种部三代坦克型号办公室在包头召开设计定型协调会。5月,617厂开始了三代坦克正式样车的总装工作。12月3日,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试验场隆重举行了三代坦克的交接仪式,三代坦克从此正式由工程研发阶段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12月底,试验部队迅速将三代坦克正式样车中的4辆调往塔河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在近2个多月的试验中,4辆样车累计行驶6900公里,完成近20余项试验项目。1997年底,三代坦克的正式样车再次进入塔河试验场进行寒区试验,4辆样车累计行驶20000公里,完成近30余项试验项目,发射各种炮弹760余发。到1998年底,在经历了5年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后,三代坦克终于完成设计定型任务。经检测,三代坦克在火力、火控、装甲防护性能以及一些高新科技的应用上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由于三代坦克已被指定为“9910工程”(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重点车型,时间任务紧迫,在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底,三代坦克通过了鉴定定型,正式命名为ztz-98式主力坦克,并小批量生产参加“9910工程”。1999年10月1日,98式坦克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

  在近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三代坦克共耗资数亿人民币。参加阅兵式的单车造价为1600万人民币(约合190万美元),创下了我国国产坦克造价的新高。

  在完成了98式坦克的设计定型后,科研单位又开始在该坦克基础上加紧研发改进型号。与98式坦克相比,98改的综合性能上又有较大提高,尤其是整车的可*性。2001年底,首批40辆98改坦克开始试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

  二:整体布局

  由于98式坦克的设计借鉴了t-72坦克的许多设计理念,所以从整体看,98式坦克就象t-72的放大版。98式坦克的底盘较t-72长出近1米,其路轮分布也较后者稀疏。与以往我国陆军的坦克相比,98式坦克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其炮塔方面,一改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全面采用焊接结构,其正面与m1系列坦克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整体布局上看,98式坦克仍采用传统布局模式,驾驶室前置,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后置。车体采用装甲钢板焊接结构,由首部、侧部、尾部、底部以及风扇隔板、动力舱隔板合动力舱顶盖组成,车首上装甲板焊接有一对带弹性卡锁的牵引钩、两个前灯防护支架。车体翼子板上固定有外燃油箱、燃油供给管路、备品、工具附件箱以及外机油箱,车体尾部支架上固定有两个备用油桶。

  坦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室上配有一扇单片舱门,舱门前的镜室内装有1具昼用单倍潜望镜和2具潜望镜。此外,驾驶员还配有1具双目微光夜视潜望镜,夜间视距为200米。

  在车体首上装甲板内侧,布置有驾驶员舱门螺杆关闭装置和92式辐射与化学探测器以及滤毒通风装置。驾驶舱右侧布置有右燃油箱和弹架油箱,左侧有左燃油箱,驾驶员检测仪表板、蓄电池组以及电气设备,后面是自动装填机的旋转输弹机。

  驾驶员室设有驾驶员座椅,座椅前面底部装甲板上安装有操纵杆,右前方有油门踏板、燃油分配开关和预压泵开关,在启动引擎时,驾驶员必须将燃油分配开关置于通位,并接通预压泵。驾驶员的右边有变速操纵档位选择器,上有两个手柄,一个方向选择手柄,一个单位选择手柄。在驾驶员的左边还有手动制动操纵手柄,在其附近还安装有各系统的电气操纵系统。

  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炮塔前部中间安装有火炮,火炮右侧安装有并列机枪,炮塔内有两名乘员(车长和炮长),其中车长位于炮塔内火炮的右侧,在车长舱盖的四周设有5个观察镜,指挥塔前方安装有1具周视瞄准镜,在周视瞄准镜的后面和车长舱盖右侧各有1个高射机枪枪架;炮长位于火炮的左侧,炮长舱盖前面有1具观瞄镜。

  动力传动室位于坦克后部,与战斗室以装甲隔板隔开。动力系统可整体吊装,布局紧凑,与以往的坦克相比,98式坦克的战斗室加大了使用空间,为日后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炮保留了余地。

  美国陆军于1979年推出了M1“艾布拉布斯”系列主战坦克。当时这种新型坦克集高速、敏捷、火力和先进装甲于一体,曾盛极一时。1984年,M1A1坦克定型,1985年开始生产,1986年正式装备。M1A2坦克是M1A1的第二阶段改进产品,首辆于1992年出厂,1993年开始装备部队。经反复实弹射击试验证明,其装甲防护能力尤为突出。这种装甲防护与惊人的快速性和机动性、核生化防护、自动灭火以及弹药舱相结合,能后保证乘员绝对安全。它的支援能力、杀伤力和作战性能堪称为空前绝后的地面作战系统。M1A2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装有车长独立稳定式热成像仪,该热成像仪具有猎歼式瞄准镜的目标捕获能力,大大提高了坦克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与敌交战的能力。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美国陆军装备的M1A1和M1A2主战坦克大显身手,它们与M2步兵战车、M113装甲运输车以及AH-64D直升机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一道向巴格达推进,为合围巴格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主要性能数据

  重量 69.54吨
  车全长 9.830米
  车宽 3.658米
  车底距地面 0.482米
  单位压力 94.2KPa
  燃气轮机 1500马力
  单位功率 21.6马力/吨
  最大速度 66公里/小时
  越野速度 48.3公里/小时
  10%坡度 26公里/小时
  60%坡度 6.3公里/小时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
  并列武器 7.62毫米机枪
  车长武器 12.7毫米机枪
  行程 434公里
  越垂直墙高 1.066米
  越壕宽 2.743米
  成员 4人

  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防原子、 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装

  该坦克生存能力强,炮塔周围装有防弹能力极强的贫铀装甲;弹药存放在有防爆门的隔舱内,一旦舱内弹药被引爆,防爆门便会自动打开,把爆炸气浪排出车外;车内还装有高效能快速自动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爆炸,可在0.02秒内发现火情,0.06秒内将火熄灭。电子化程度高,采用了大量电子设备,能自动检测故障情况;电子传感系统提高了目标识别能力及与友邻坦克的信息传递能力;有全新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可提高坦克的作战效能。机动性好,可靠性高,一般行驶6400千米方需送到基地修理。行驶3400千米以后更换履带;原发射500发炮弹后即需更换炮管,现在可发射1000发炮弹后更换。坦克装有120毫米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贫铀合金脱壳穿甲弹,命中率高,威力大。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该坦克曾以一枚穿甲弹连穿两辆坦克,并将其击毁。坦克上还装有自主式地面导航系统,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快速、准确地确定坦克所在位置,不会在大沙漠里和错综复杂的地域环境迷失方向。

  该坦克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这是该坦克的主要特征之一。该独立稳定式热像仪是坦克具备了猎-歼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见度很低情况下与敌交战能力。该坦克还改进了车长和炮长的显控装置,提升资料处理及应战效率。此外,主炮和车长与炮长的瞄准仪上均安装了稳定器,进一步提高了行进间射击性能。M1A2坦克还采用了CO2激光测距仪,该测距仪工作波长与热像仪相同,测距范围加大,穿透烟幕和尘烟能力更强,对人眼也较安全。

  该坦克配备了新近的战场管理系统(BMS) ,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 M1A2配备了自主导航系统,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快速准确标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盘也进行了若干改进,发动机加装了数字电子控制装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性能与装备:

  该坦克即M1A1第二阶段改进产品,改进项目最早于1985年2月1日批准,目前有7项,其中5项计划在1988年底开始生产,另2项要推迟18个月,产品定型后将称为M1A2。第二阶段项目改进将使M1A1的总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据报道,M1A2首辆车计划于1992年出厂,1993年开始装备部队。

  (1)车长独立热像仪(CITV)

  这是该坦克的主要特征之一,由得克萨斯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光电分公司研制。该独立稳定式热像仪具有猎潜式(hunter-killer)瞄准镜的目标捕捉能力,将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见度很低(黑夜和烟幕)情况下与敌交战能力。目前正在研究取消原车长观察用的炮长主瞄准镜光学延伸装置。

  (2)车长指挥塔(CWS)

  在重新设计的指挥塔上,将安装改进型周视潜望镜,较大的舱口和机枪座圈等,取消了高射机枪的电动和手动操纵机构。

  (3)CO2激光测距仪

  该测距仪工作波长与热像仪相同,测距范围加大,穿透烟幕和尘烟能力更强,对人眼是安全的。

  (4)驾驶员热观测仪(DTV)

  用于取代现装备的AN/VVS-2驾驶员微光驾驶仪,可昼夜使用并扩大了驾驶员视野。

  (5)战场管理系统(BMS)

  亦称车内通信设备(IVIS),是一种网络数据和信息系统,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该设备使用微处理机进行处理,装在车长热像仪显示装置旁边,位于车长位置右边的炮塔内壁上。目前正在研制车辆定位/导航仪。

  (6)敌友识别(IFF)装置和提高生存力(ES)的装甲外壳

  由于经费或技术原因,这两项改进可能拖延。装甲外壳旨在增强坦克抵抗顶部攻击和增强坦克其他部位的装甲防护。

参考资料: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0:10336&messageid=3401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7
去坦克吧问
我是小吧主
你自己开帖子,大家一起回答

现代的二战的都可以
第2个回答  2008-02-27
http://www.airforceworld.com/tank/tank01.htm这里现代主战坦克已经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