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关于隋朝时代的问题? 谁来解答?

1 简述隋朝历史?
2 隋朝统一的原因及规律性认识?
3 隋兴盛的原因、表现及从兴盛的原因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4 如何评价大运河?
5 大运河的概况?
6 隋朝和秦朝的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7 赵州桥的概况?
就这么多,还劳烦谁给解一下
重点回答第六题!越细越好,这两天用!!!

第六题
中国人的历史观常常令人感觉高深莫测。比如唐朝,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盛唐,每每引经据典追溯先人的光荣历史时也总是首推唐朝。以今天为例,在国外有唐人街,在国内有以先锋自居而对历史不屑一顾的摇滚乐队居然自命为“唐朝”,并大言不惭地唱道:《回到唐朝》。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何等崇高。有意思的是离我们很近的清朝的历史也长达几百年,可它给人的印象是腐败或腐朽透顶。其实清朝也出过几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满腹经纶的大臣,他们的业绩要说起来也是顶尖的。反过来说,唐朝的残暴程度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也是数一数二的。对两者的评价为何如此悬殊,想来想去,觉得原因太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却可能是:唐朝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真正做到了与中央帝国名实相符;而清朝,特别在末期,其统治者不断割地割土,卖国求荣,丢尽了老祖宗的面子,而且后患无穷。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同样,秦朝与隋朝都是特别短命的帝国,前者只存在了十五年,而后者虽多了一倍,但也只有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巧合的是,秦始皇扫荡六国,统一天下用了九年时间,而隋文帝杨坚扫除南朝最后一个小王朝后陈,也是九年。如果严格地说,始皇帝只传了一个秦二世,秦朝便与历史“拜拜”,而隋文帝也只传到其次子杨广,隋朝就分崩离析。所谓的隋恭帝,不过是象征性地待了那么一两年。但秦朝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至高无上,秦始皇的威名更是居高不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固然是一大功绩,但“焚书坑儒”也是史无前例的。他筑的防御工事——长城是当时黎民百姓苦难的象征,而今已成为世界一大奇迹,而本世纪70年代出土的秦俑成了世界的又一奇迹。到过西安的人都知道,秦俑不过是秦始皇地下陵墓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有足够先进的保护技术,他的地下宫殿出土以后也许能买下半个欧洲。这真是一个生前追求长生不老、死后仍奢侈无限的皇帝。他的智慧的确超群,因为地下皇宫修建得像迷宫,据说很难找到他的安息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达到了长生不老的目的。比较起来,隋朝的地位要低得多,虽然人们承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王朝,但它的声名更多地建立在隋炀帝的荒淫无度上。这当然也足以引人入胜,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后盾,隋炀帝的奢侈便有可能受到某种局限。我总这么想,秦始皇建造了当时最伟大但又毁于兵燹的阿房宫,而隋炀帝却挖掘了能供其更好享乐的运河,两者的关系可能像是20世纪的两大画派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关系。无疑,超现实主义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挑逗性。

20世纪杰出的画家埃舍尔有一幅名画,叫做《阳台》。它画的是一幢普通的多层民房,但奇怪的是,在众多同样大小的阳台中,有一个阳台被放大了,并占据了我们视觉的中心。我想,隋朝就是这个被放大了的阳台,它的短暂,它的大悲大喜,它的大起大落,它的后宫的极端暖昧性,肯定引人入胜。它的迅速崛起和迅速衰落,给我们不同于秦朝兴衰治乱的启迪。在某种极端的说法里,我甚至愿意将其看成是唐朝的起点。一位哲人说得好,没有比一个短命的帝国更能从中找到不幸的根源,更能说明兴衰的理由,更能看到众多的东西,更能证明历史的权威性和非权威性。

而我感兴趣的是,在短短的三十八年中,那个时代的人物是如何迅速完成种种转换?通常说,从兴盛到衰落需要漫长的时间,隋朝在三十八年里完成了一个王朝的周期、一种循环,它肯定有它独特的背景、人物、氛围、精神、哲学。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以正剧或喜剧开始,而以悲剧告终,这将使我们不得不以居住在未庄的阿Q的目光去看待世事和沧桑。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希腊18世纪的天才索洛莫斯的话来表述这个短命的王朝:“她正准备叫喊出来,以显示她并没有死。”

戏说巧合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话不假。翻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不仅一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有类似之处,就是一些历史现象也惊人地相似,就像是劣质的或精巧的翻版。

我总觉得秦朝与隋朝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它们的开国皇帝不仅都是武力的征服者,而且他们也都是历史进程和文明的推动者。秦始皇统一文字、语言,以及计量标准等,而隋文帝则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和新型文官制度,统一钱币,这些都称得上是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中国最大的两个人造工程——长城和运河也都分别产生于这两个朝代,有点不谋而合的意味。更为有趣的是,这两个王朝都那么短命,基本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王朝所建立的制度又都被后世承继,可见这两个王朝的贡献也是不小的,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更为有趣的是,在它们之后的汉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最为强盛和辉煌的朝代。它们就像是凤凰,涅盘而出的是真正的不死鸟。如果好好刈芙嵋幌拢�哉找幌拢�隙ㄓ形恼驴勺觥?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名言。如果我们从统一中国的角度观察,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很显然,秦国的统一,是灭掉了六个国家,秦始皇的征战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西晋的统一,应看作是司马氏集团坐享曹操等人的成果,灭掉了三个国家。而隋朝的统一,则是杨坚坐享了周王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宇文邕的成果,灭掉了一个国家——后陈。我不知道这样来看中国历史上这三次有名的统一,算不算是一种巧合和一种数字的游戏?反正我是这么看的。

这三次统一的内因当然很多,历史学家们已经说了许多了,我们不想在这里重复,不过简单地概括一下,或许能看出点时代的特征。如秦之统一,可看作是春秋战国诸侯们称霸的结果,简曰之“称霸”。而乱世中三国鼎立,英雄辈出,各不相让,虽最后均失手于司马氏,但乱世出英雄,“一时多少豪杰”,可否称之为“争雄”。否则曹操也不会长时间被称作是“奸雄”。而到了隋朝,则应看作是“扩张”。隋炀帝杨广两次兵败高丽(另两次勉强可称作胜利),应是一个佐证。我要说的是,虽然要消灭的国家一次比一次少,但中国的版图是一次比一次大,这大概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王朝长达近两千年而难以变革、变更的原因之一。中国人一心追求中央之国,这当然不错,却不知大有大的难处。统治难,难以驾御这庞大的国家,这是明摆着的事。再加上中国古代交通、传递信息、技术什么的都不发达,这也给统治者增加了难度。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治者基本上是在钻研统治术,而统治的手段无一例外是残酷镇压。由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百家争鸣”只能产生于“小国寡民”时代,即统一前的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而决不会是一统天下之后。因为这行不通。而在高压政策之下(古代人一言不慎就要被杀头确实可怕),人们确实没多少心思去研究科学、技术,说白了也没人需要这些。虽然中国古代诗歌十分繁荣,但那不过是进官之阶及官场失意后的牢骚罢了。虽然晋朝人推崇清谈,但在当时不过是空谈、抽象之谈,按照王瑶教授的分析,这与引进佛教有关,同时又是这生命、个性、人格的大觉醒时期的一种曲折的反抗。它远远未能形成体系,于事无补,至多是中古史上的一次奇观。到了隋朝,佛教并不兴隆,统治环境也相对宽松了,所以清谈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另一个巧合是,晋朝和隋朝,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且从很多历史朝代看,似乎都是这样(当然有不少例外),这是为什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8
书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