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理想”、“就业”方面的作文各一篇,急,拜托

如题所述

执着追求,成就梦想
——记王肇辉
采写:林馨雅

王肇辉,《大学生》杂志社资深记者,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秘书长,“开复学生网”的三位理事之一。其采写的文章多次在全国以及北京市新闻作品评比中获奖。

第一次看到“王肇辉”这个名字是在《大学生》杂志的一篇文章上。作为记者,他所做的分析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所提的建议合理诚恳。之后又了解到他是“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秘书长,他曾陆续邀请李开复、龙永图、靳羽西、唐骏、李昌钰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到中国大学中与青年学生面对面,系列演讲已经陆续走进全国40多所高校,受到各地大学生的广泛好评。我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一个犀利而中肯的人定是我们的父辈,朦胧地有些敬畏。直到在“开复学生网”的见面会上见到他本人,我才知道原来王肇辉风华正茂,如同大学校园里的学长。通过采访,我了解到,他的犀利,来自青春的活力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中肯,来自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材一直的关注。

追求梦想,走上新闻路

也许一个赞扬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人。王肇辉对文字的兴趣来源于小学一年级时一篇看图作文《狐狸分饼》在全省的作文比赛中获奖。每个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干的一件事得到赞扬便会在一段时间里对这件事产生浓厚兴趣,不由自主地希望做得更好,王肇辉也是这样。那次获奖激励着他从此喜欢上文字,依靠着自己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这些成绩让他的“激励”效应得以延续至今。他的成功,有天份的影响,更来源于他的努力。天份只是一颗种子,不断的努力使得这颗种子生长发芽,最终结出一个又一个果实。

但是,很多事并不是你有兴趣就能发展为职业,并且取得成功。王肇辉的新闻工作者之路也经历了坎坷曲折。兴趣往往要屈从于现实的高考压力。最终选了理工科,学着石油专业的王肇辉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虽然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止,他的文章也常常在报纸杂志上出现,但是这只是他生活的调剂。一个石油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到油田,未来的路似乎就只能是这样了。但是,王肇辉想,这真的是自己的希望吗?不!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文字相关的工作。

《大学生》杂志一次偶然的采访成为王肇辉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大学生》杂志正在做一个封面文章——《大学生,你敢不敢独立?》的系列报道,调查大学新生自己单独来学校报到的情况。作为一名来自山东农村、各种事情敢于自己处理的新生代表,刚入学第二天的王肇辉便机缘巧合地接受了采访,之后便与这位采访自己的庞芳老师保持联系,当年又参加了杂志社在全国高校成立的“大学生记者网络中心”,接受了书本以外的新的培训。带着实现梦想的热情,在杂志社老师的信任和帮助下,王肇辉的积极努力,最终让他成为北京区记者中心的第三任主席。

在任期间,在杂志社李晓光老师的指导下,王肇辉完成的大学生打工受骗题材的纪实报道——《下海遭遇“小鲨鱼”——大学生打工遭遇陷阱实录》成为较早地集中关注大学生打工问题的新闻作品,同时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最终为当年北京市政府针对大学生打工的相关文件出台奠定了基础。

在还没有毕业的4月份,王肇辉又邀请了包括斯琴格日勒、水木年华等在内的众多深受大学生喜欢的青年歌手在“北大百年讲堂”翻唱革命歌曲,以这一特殊形式表达青年人对于红色年代的追忆,并邀请王雪纯、张泽群、高潮东担任主持,这一活动引起当时参与其中的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的共鸣。于是在一边准备论文答辩、一边筹备晚会的过程中,他又受到了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的关注和追踪报道,编导们惊异于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竟能在晚会中参与如此重要的工作。

2005年4月19日,王肇辉担任秘书长的“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创办,利用媒体优势,给中国大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交流平台,在享有国际盛誉的知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与中国大学生之间架起一个良好的桥梁纽带,让大学生在能够“聆听教诲、感受世界、享受知识、交流观点”。其中很多演讲嘉宾曾经是王肇辉的采访对象并在演讲后保持着密切联系。

目前“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足迹已经遍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30余所大学,拥有超过10万人的听众。同时也收到各地上百所大学的盛情邀请。

王肇辉以其热情和努力不断得到信任和帮助,他们的支持又让王肇辉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一步步走到现在。

半路出家,怎样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路

虽说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那些专业是自己认同的,但是那时的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选择吗,自己所选的专业真的是自己心甘情愿为它付出一生的吗?我想,很多人会在回答“不”,就如同大学时的王肇辉。

大一时便有了朦胧的感觉,到了大二,他基本已经把自己定位在文字相关工作上,大学四年,他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通过在杂志社的学习和积累,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会从事新闻工作。即使他不是正统科班出身,即使他与新闻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多先天的劣势。而半路出家的他,却并不逊色于科班出身的其他人。大四刚开学,当别人还没开始准备简历时,《大学生》杂志社便已投出橄榄枝,邀请他加入,成为当年度北京市就业最早的大学生。

那么,半路出家的人怎样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路?王肇辉结合自己的体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正确定位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并相应地规划好自己未来要选择的方向。如果在一种职业或一个领域,你既有兴趣,又有天份,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很多。

其次,要了解自己所选的路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与对口专业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时你缺少什么。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不要只是抱怨,要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要明白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并且在大学期间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下功夫,这样毕业之后,才可能跟别人竞争。
然后,理所当然地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你的梦想前进。缺少专业知识,便找对应的老师,或者查相应的资料。大多数大学的专业都很完备,图书馆的资料也很齐全;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网络上什么都有。缺少相关能力,不妨找些机会去参与社会实践,趁着寒暑假到自己选择的行业相关单位实习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如何做好规划?王肇辉认为大学生刚入学就应该有“模糊规划”的意识,不要等到了大四再临时“抱佛脚”。简单地说,模糊的规划可以通过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实现:将来是否从事自己学的专业?如果是否,那么要做什么?要想达到与科班出身的人同样的水准,应该看什么书?请教什么老师?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并逐个解决这些问题,一步步接近你未来的理想方向。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有个误区:认为找工作不用急,到了大四,去书店找一两本所谓的“简历大全”、“面试技巧”,临时背一些诀窍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其实不然。更多的‘内功’需要平时扎扎实实锻练好,机会自然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扎实的内功才能让你在就业时脱颖而出。”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明确自己的规划之后便要处理好主次要关系。同时要学会扬长避短。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学会突出自己的长处,发挥长处带来的作用,这样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这个长处的位子。

与开复老师的情谊源于“开复学生网”

与开复老师的相识起源于“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创办。作为讲坛负责人,王肇辉肩负着邀请演讲嘉宾的任务。于是他便想到了深受大学生喜爱和尊重的开复老师,并在“开复学生网”上发了一个邀请函的帖子。没想到很快得到开复老师的回复并成功邀请开复老师担任了首讲嘉宾。

初次邀请成功之后他们便一直保持联系。无论多忙,开复老师都会亲自回复王肇辉的邮件,就这样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积累了相互的信任,他们渐渐成为了朋友。

在开复老师的影响下,王肇辉直接参与了开复学生网的一些建设管理工作、一直关注着学生网的发展,并在很多场合提供帮助。始终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论坛,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可以成长地更好。最终在开复老师的信任下,王肇辉参与了更重要的决策工作,与开复老师、华宏伟成为“开复学生网”的三位理事。

在王肇辉的言行中,我可以感觉到他对开复老师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尊重。据他所说,他最敬仰的是开复老师对学生由衷的感情。开复老师参与“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第一次演讲就是因为更看重大学生的问题而推掉已经安排好的其他活动而抽空来参加的,之后他在中国十多所高校所进行的系列演讲更是只能利用他的休息时间,马不停蹄。但是再苦再累,他在学生们面前都是神采奕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动于别人对学生感情的人,本身对学生便有深刻的感情。

“和采访对象交朋友”是王肇辉一直强调的作为记者的基本素质。一名记者不应仅把工作局限于一篇文章,能抓住文字之外的东西可能更见功底。除了开复老师,很多王肇辉曾经的采访对象、演讲嘉宾如今都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这些采访中认识的朋友经常给与他分享一些生活经验,给他很多帮助,他自己也从这些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曾有的内容。这或许就是他口中的“学书不如学人”吧。

“记者这个行业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人交流的基础和便利,但如何把握这个工作给你带来的资源是一个很需要掌握的技巧。一个合格的记者不应该仅仅把精力拘泥于写好一篇文章,而是应该具备‘民间外交’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学会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并让自己的朋友相互认识、交流,‘朋友+朋友’后就会把一些相关资源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都是新闻工作应该学习的能力。”

对大学生的忠告

说起对当今大学生的忠告,王肇辉深有感触。他说,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不管是不是半路出家,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弄明白自己的特点是什么,环境要求什么,把自己的特点与环境的要求相结合,选择好自己的路,然后向着自己适合的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便是在大学阶段所应当做的。

其次,要注重与人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与那些“牛人”。从人身上往往能比从书上学到更多,从古到今,不乏读书十年不如听人一言的例子。只有加强与人的交流沟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个学校至少都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与他们搞好关系,向他们学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他们离你最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