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后人们会做什么?

如题所述

1、年前准备:在过年前,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迎接新年。家中的厨房会变得热闹非凡,人们会蒸制大量的馒头,将它们存放在缸中。此外,还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菜肴,从二十三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三十日。这段时间不宜烹饪,因为传统上认为新年期间应避免做饭、扫地和使用针线。
2、三十日饺子与供佛:到了三十日,家家户户开始包饺子。和面和调馅要留有余量,象征着年年有余。三十日还需供佛,具体供奉哪位神灵取决于各家的信仰。常见的供品包括“蜜供”(一种月饼),以及由大到小码放的月饼堆。此外,还要祭拜灶王爷,祝愿他升天。院子里会堆起一人高的芝麻和松针,上面放置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旁边放着烧饼。夜幕降临后,将这些供品点燃,人们围坐周围,待烧尽后,取出烧饼分给家中长辈,以期增强牙齿健康。烧过的芝麻和松针铺于地面,孩子们在其上踩踏,这被称为“踩岁”,寓意增寿。
3、初一饺子与拜年:年初一拂晓,人们或许会前往庙会游玩。新年的前五天,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孩子们则尽情玩耍。初五被称为“破五”,这天要吃肉馅饺子。这五天内,人们经过院子时都会踩踏剩余的芝麻和松针。初五过后,可以重新开始日常的烹饪活动。
4、初七“人日”:对于初七“人日”,我的了解不多。
5、初八至十五:从初八到十五日,人们继续拜年、逛庙会,享受节日的乐趣。正月十五日,撤下供品,包括“蜜供”,大家分食之。此外,还有一个习俗是不在正月剪发,不在二月购买新鞋。
以上是老北京过年的传统习俗。关于民谣的描述大致如此,不过这些习俗并非五六十年代的情况,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代表了一种物质匮乏时代的乐趣。对于提问北京何时才算“老北京”,我回答的是解放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