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人类捕杀鲸的故事?

帮个忙,同学要,谢谢GG,JJ们了!

①巴巴里狮子
巴巴里狮子,它身体全长三米左右,比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狮子要长四十公分左右。它体重二百三十公斤,曾经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狮子。欧洲和阿拉伯的国王或皇室们都把狮子比喻成权威的象征,但是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为什么完全看不到狮子出没的身影呢?
我们要想见到森林之王巴巴里狮子,就必须前往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现在,人类与狮子格斗的血腥场面,只有在虚构的电影画面中才能看到。因为,在欧洲人类文化中,人们一方面把狮子看做是勇气与崇高的象征,另一方面,人类把狮子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以显示人类势力的无比强大。
欧洲狮子在公元两世纪就灭绝了,南非的凯布狮也于1865年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被称为狮中之王的巴巴里狮,又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些悲剧的发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罗马时代。
很久以前,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其它地方的种种文明,同时,他们也征服了巴巴里狮子。被罗马人征服的其它国家中的人民被迫成为罗马的奴隶。狮子也被运送到可容纳二十五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供人们娱乐。
有时,人们会安排狮子们与剑斗士进行格斗表演;有时,又会被基督教徒挑斗,还有的罗马皇帝为了举行一次盛大的战争胜利纪念游行,而捕获六百只狮子运到罗马。在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北非的大部分地域已经再也看不到巴巴里狮子的踪影了。控制了北非的并不是罗马人,更不是巴巴里狮,而是沙漠。家畜的过剩放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哪怕是有一点点绿色覆盖的地方,人们就会把大量的家畜赶到此地,就连狮子也被赶跑了,这种情况就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这里变成了一片广阔的沙漠。
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
这就是全身长三米,长长的鬃毛一直延续到后背上半身,地上最大的狮子。
②日本狼
日本狼曾经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的一种。它肩高三十五公分,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本洲、四国、九洲的山林中。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狼视为袭击家畜的恶魔。但是在日本,它却被人们视为追赶那些遭踏田地的鹿或熊的庄稼守护神。
阿伊努族人给狼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在远方长声嚎叫之神"。在北部地方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们对狼总持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狼,在一般状态下,袭击人类的可能性是有的。
人类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了狼的领域,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域,狼便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在日本,流传着许多关于狼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个出外卖艺的盲人,不小心在山中迷了路。后来,他是依靠一只狼带路才回到村庄里的。
现在,在一些山区里,还有一些祭奉狼的神社。
狼被人们视为凶恶无比的动物是在日本的贵重家畜或马被它袭击以后。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阿伊努族人即使是使用毒箭射杀它们,也并没有威协到它们的生存数量。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还有步枪的普及。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狼,致使狼开始袭击家畜,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政府甚至以奖金悬赏的方式鼓励市民捕狼,据推算,生活在北海道的埃及索狼是在一九零零年左右灭绝的。
日本狼也没能幸运地存活下来。随着那时提倡的富国强兵政策,工业化,都市化,还有一些西洋犬进口所带来的犬瘟热,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逼得日本狼走投无路。日本狼的生存与文明开化是水火不容的。
一九零七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在奈良县的吉野郡鹫家口,人们捕获了一只狼,这只日本狼被确认为最后一只日本狼。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只日本狼"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现在,还有不少人相信在日本的山林中还残留生存着很少数量的日本狼。
③北美海豹
北美海豹的身体长达两米以上,体重一百六十公斤。它性情温和,动作缓慢,即使见了人,也不会掉头就逃。
经历了千艰万苦的探险家哥伦布来到美国时,发现了美洲海豹,因为它的叫声与狼相似,所以,哥伦布把它叫做"大海中的狼"。从那时起,美洲海豹的命运也就随之起了变化。不光是哥伦布,所有以美国做为征服目标的欧洲人一登上美洲大陆最先看到的动物就是这种"大海中的狼",美洲海豹在当时,被众多的人们看做是新世界即将走向繁荣的象征。
像海驴一样,美洲海豹喜欢群居。它们曾经以捕食鱼类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美洲人都是以海豹肉做为食物的。即使是这样,海豹的数量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几千只海豹生活在巴哈马群岛上,以及美洲海各各群岛,墨西哥和白罗里达沿岸等等一些地方。它们在海中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与其相反,在岸上时它们都又是那么的迟钝。单单这一点就成为了美洲海豹的致使弱点。
一六七五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的探险记录中也曾详细地记载着:一些西班牙人乘着船,单手持着棍棒,一步步接近海豹,它们竟丝毫意识不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是稳稳地呆在原处。
就连居住在牙买加的英国人也都趁着当时的那股捕猎浪潮,大量猎杀美洲海豹。
下面这个片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北部人们猎杀塔德果海豹的场面。
每年,海豹在生小海豹的时候会暂时离开大海。对于人们来讲,这段时间就是捕猎海豹的绝好季节。人们不去追赶成年海豹,而是把目炮瞄准了有着雪白毛皮的、刚刚出生的小海豹。
然而,人们捕杀美洲海豹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它们的皮毛。
海豹的脂肪通过加热会成为油。与鲸的脂肪作用是一样的,可用来点燃照明。
在欧洲盛行航海的时代里,发现海豹群与开采出一个石油井一样令人兴奋。无论是猎杀海豹还是猎鲸,就好比是当时的某个石油井被人们开采出来。以后,以采矿为生的其它人就乘着热浪蜂涌而上,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以石油做例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幸运地存活下来的海豹好不容易躲到了二十世纪来临,然而等待它们的都是更加先进的猎枪。人们越来越难看到美洲海豹了。最后一只海豹出现是在一九五二年。
同样种类的赤丘卡依海豹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不过,最近,随着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夏威夷海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而言之,动物的数量无论是增加还减少,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
④旅行鸽
旅行鸽。从表面上看它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色的。所以,它看上去是那么地绚丽多姿。它和一般的鸽子不一样,叫声高昂响亮。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
旅行鸽那庞大的队伍一面发出巨大而又不和谐的叫声,一面飞过北美森林的上空。这个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这种影像,如果被称做是鸟群,还真不如被称为龙卷风恰当。
有时,鸟群队伍长十五公里,宽达两公里。奥迪波曾经说道他所亲眼目睹的一个鸟群,数量足有两亿只。
旅行鸽,象征着美国的繁荣。
并不光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是改变它命运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美国初期的移民来说,在这片大地上,所有资源都是丰富而又用之不竭的。
无限延伸的地平线,可开垦的土地无穷无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域瞬间变成了繁华的街道。在广阔的土地上,有了新的交通手段。这时,大自然的象征物就是旅行鸽。
即使用棍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掉好几只鸟儿。这曾经都是事实。当然,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旅行鸽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直到一八六零年为止,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开垦和狩猎的普遍进行,谁也没有注意到旅行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到了一八八零年左右。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密歇根州看到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密歇根州的猎人每年还是向市场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是在一九零零年。
一九零九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一点就是,旅行鸽原本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它们的数量减少后,再想让它们重新回到原来的数量,那是不可能的!
从旅行鸽铺天盖地的时代开始,到短短的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也听不到它那响亮的叫声了。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被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玛莎是于一九一四年九月一日死去的。它死亡的当日,美国所有的新闻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死讯。
⑤波利尼西亚蜗牛
波利尼西亚蜗牛是一种小型的蜗牛。从十厘米到二十厘米,被分为一万个种类以上,它们栖居地是南太平洋的各个小岛上。
南太平洋上的每个小岛就像每个星星一样,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独自进化着。这也是它们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的领土索西爱特群岛的一个叫做摩雷阿小岛上就生存着七个种类的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却进化成为不同种类?"美国的自然研究家琼·居里克带着这个疑问于一八七零年来到了摩雷阿小岛。
这个时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他受到了信仰圣经的人们对他发出的各种攻击。
居里克对摩雷阿小岛上生存的这七种蜗牛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种类的不同与环境和自然淘汰毫无关系。而遗传变异是其主要原因。当他发表了这一言论后,却惹怒了相信达尔文进化论的人们。
一九零六,另一位自然研究家库·朗普通提出了与居里克相反的学说。并来到了摩雷阿小岛。他在那里花了五十年时间,研究种类不同的蜗牛,对它们将来走向什么样的进化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推理。对于将来的学者来说,这些记录都是有力的检证。
然而,他提出的学说最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还是因为一只蜗牛。索西爱特群岛上居住着法国人。法国人喜爱蜗牛也是出了名的。食用味道最为鲜美的要属大大的非洲蜗牛了。在进口非洲蜗牛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蜗牛逃走的事情,因为没有天敌,逃走的非洲蜗牛以很快的速度繁殖起来。受到非洲蜗牛侵入的摩雷阿小岛要比其它小岛晚许多,是在一九七零年了。并且,非洲蜗牛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有一家人请除了院子里的非洲蜗牛,竟然有两手推车那么多。所以不采取措施是不行。一九七七年,人们从美国佛罗里达进口一种吃蜗牛的蜗牛。然而,这种肉食蜗牛都远远地躲开了非洲蜗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波利尼西亚蜗牛。没有一丝防范意识的波利尼西亚蜗牛到一九八八年为止,终于彻底消失了。摩雷阿小岛上的极少数波利尼西亚蜗牛被当地动物园保护了起来。但只有七个种类的五种,另外两种已经灭绝了。
⑥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
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被人们称为是热带草原斑马亚种中最美丽的一种斑马,也正是这种美丽的外表使它们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马被分为三个种类。在干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马叫做古雷比斑马;生活在山中的斑马叫做山斑马;而数量最多的要数热带草原斑马了,它们广阔地分布在东部的热带草原中。
一八一七年,热带草原斑马的亚种之一,被英国的旅行家巴切尔带回了英国。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曾经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口的草原地带。按照分类来讲,斑马与驴很相近,热带草原斑马的四条腿很长,样子更接近马。
在"斑马"这个大家庭中,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可以算是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斑马了。
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里,可以看出,它们的骨格结实而又强健,耳朵则象马一样小巧。雄性斑马的肩高一点五米,体长两点五米。
它们性情也如英国纯种赛马一般,活泼好动。
它们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时让人感觉是白底黑纹,有时又让人感觉是黑底白纹。热带草原斑马与牛羚和驼鸟三者组合就形成了一个防卫联盟。驼鸟的眼睛、斑马的耳朵、还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种动物的身上吸取到了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那可真算得上天下无敌了!
然而,它们面对着人类举起的猎枪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布尔人就曾大量猎杀了热带草原斑马,他们把斑马肉分给从非洲来的随从人员,又把斑马皮制成袋子。
一八三零年,人们把野生动物做为宠物来饲养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巴切尔热带草原班马更是倍受人们的喜爱。
对于这些斑马来讲,不幸的是,它们的皮很容易加工,颜色以及质地又是那么地美丽,所以,在眨眼之间就有了广阔的市场。
比起经营农场,捕猎斑马赚钱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们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术,于是斑马皮制品的经营更加火爆了。
猎杀斑马是在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尽管少数的自然保护家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这种猖狂的捕猎活动还是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七零年,大群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还有当地的地主家,也偶尔饲养着仅有的几只,以及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极少数目。
最后一只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于一九一零在伦敦的动物园中死去了。自从孩提时代以来,就再也不曾见过故乡的热带草原了。
⑦多索森林驯鹿
这种小巧玲珑的驯鹿这所以灭绝,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那么小巧的驯鹿到底是否存在"成为了动物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正是这个争论迫使多索森林驯鹿走上了不归路。
多索森林驯鹿生活在美国大陆上,是驯鹿中的一种,它们体形小巧,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所幸存至今的一种驯鹿。
位于加拿大太平洋一侧的葵峡洛特群岛大部分属湿原地带。被繁茂的针叶树林丛丛围住。那里湿气很高。然而,驯鹿是生活在旱地的一种动物,它们又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学者们便产生了疑问。
多索森林驯鹿外形很小,它肩高八十公分,身长不到一米四十,体重一百到一百三十公斤,是其它种类驯鹿的一半以下。它们模样与一般驯鹿一样,脖子下长有鬃毛、四蹄很大。这种小型的驯鹿数量很少,而且繁殖的数量始终不曾增加。
在岛的沿岸,曾经居住着当地的居民。他们靠资源丰富的大海为生,从不进入岛的内陆地带。直到欧洲人侵入这个神圣的小岛。
为得到皮毛的欧洲猎人让当地居民在岛内陆设下捕猎圈套,并且奖励居民们。这样,小巧的驯鹿终于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英国殖民地调查官G·M多索于一八七八年做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
一八八零年,一个名叫玛堪基的贸易业者拿出赏金,把居民下圈套所捕获的一只雄性驯鹿的头骨和角的一部分捐送给了国立博物馆。一九零零年,多索森林驯鹿被确认为新种类动物,并且有了一个拉丁语的学名。
然而,这项决定在当时学者之间掀起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争论。他们认为这种驯鹿并非新种类动物。
一九零一年,一个居民在岛上的宣教师与五个居民一同进入了岛的内陆地带。然而他们只看到了驯鹿的足迹,却未看到驯鹿的身影。六年后,虽然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但是驯鹿始终没有出现。
终于,一九零八年十一月一日,两个猎人发现了两只雄性驯鹿与一只雌性驯鹿,还有一只小驯鹿。尽管猎人们逐一将驯鹿射倒,但其它驯鹿没有做民任何反应,最后,只留下一只小驯鹿。
多索森林驯鹿被人类发现,以很快的速度便灭绝了,只剩下那只小驯鹿,孤单地生活着。
⑧袋狼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⑨瓜达鲁贝美洲大鹰
瓜达鲁贝美洲鹰是鹰的同类,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形要比鹰大的多的多,就是这一点引发了悲剧。
在猛禽类动物中,从小型的鹰到大型的鹰、秃鹰有许许多多的种类。瓜达鲁贝美洲大鹰是隼和鹰的同类,一眼看上去,它比鹰小一些,有着优美的外形,它保留着原始鹰的外表。它生活在墨西哥的领土,加里佛尼亚半岛的边际,瓜达鲁贝岛。这里有着溶岩形成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灌木及松林。由理想的植物层形成。
瓜达鲁贝美洲大鹰保留着祖先的巨大身材,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鹰类。因为在岛上没有天敌,它们几乎没有进化。它有着鹰一样宽大的翅膀,飞翔的姿势也和大型的猛禽类一样,所以,在当地,人们管它叫做瓜达鲁贝大鹰。
瓜达鲁贝大鹰一般吃虫、小鸟或是动物卵体。然而,因为它的外形像鹰所以被人们视为仇敌。
一七零零年,人们开始放牧山羊。放羊的牧童们都误认为瓜达鲁贝大鹰像鹫那样袭击了山羊群。他们认为白色耀眼的山羊群从空中看来是显眼的目标。人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美洲大鹰,从猎枪到毒饵,人们想把美洲大鹰全部消灭掉。
一八六零年,美洲大鹰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同时新的攻击又开始了。
鸟类学家们知道美洲大鹰的数目越来越少,于是就花重金想得到美洲大鹰。一八九七年,一只美洲大鹰值一百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三个月的工资。同一年,瓜达鲁贝岛的渔民卖出了一只美洲大鹰。他声称这只鹰是岛上的最后一只,于是要价一百五十美元。买者没有同意,他便把鹰的羽毛拔下,愤怒地投向大海。这样,零七八碎的尸首被复制,再生了。但是在两周后放置复制品的店铺发生了火灾,一切全化为了灰。一九零零年,地球上仅存最后一群美洲大鹰了。目击鹰群的人是一位男性收藏家,他这样说道:"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一日下午,一群美洲大鹰向这边飞来。11只中,有九只被留了下来!"留下来是指被击落下来。另外两只美洲大鹰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次看到过美洲大鹰的踪影了。
⑩卡罗拉依那鹦哥
卡罗拉依那鹦哥是生活在广阔的北美中唯一的鹦哥。和现在的鹦哥一样,它们喜爱玩耍。活泼、快活、还很会说话。
它们在大树的洞中建巢,成群地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树林地带。卡罗拉依那鹦哥会站在森林的树梢上,唱上整整一天。
贯穿美国东部南北方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两侧是鹦哥的领土。卡罗拉依那鹦哥因生活在山脉的东西两部,所以分成为两个亚种。它们有着橙红色或黄色的头部,还有长长的尾和绿色的翅膀。在当地,树木的果实是它们的食物。然而,从欧洲来到这里的移民开垦了森林,随之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鹦哥们逐渐开始采食果物以及农作物。对于移民们来说,鹦哥成为他们的大敌。鹦哥们不光把果物整个吃掉,有时还会剥掉果皮,或有意把果子弄到地上,3只鹦哥毁掉一颗树毫不费力。人们一旦见到鹦哥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射死它们。到了十九世纪未,卡罗拉依那鹦哥成为了人们举行的猎射比赛的对象或食物。美丽的羽毛也被装饰帽子,在欧洲市场或美国供不应求。
那时,饲养美丽的鸟儿也成为一种时尚。爱说,爱玩的美国产鹦哥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而且,随着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落叶树木越来越少,也成为鹦哥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一九零四年,最后一只野生鹦哥被人们击落了。
新西那提动物园于一八八六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办法使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增加,却没有成功。一九一七年,被人工保护起来的卡罗拉依那鹦哥的数量仅剩下两只了。雌性鹦哥是于一九一七年死亡的。雄性鹦哥也于第二年死去。最后的这只雄性鹦哥被人们亲切叫做"因卡斯"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31
虎鲸和人本没有关系,一个在海里一个在陆地,但是亚力山德拉.莫顿却让两者联系到了一起,从海洋公园里的圈养虎鲸到加拿大海滨的野生虎鲸,她的工作、生活乃至爱情都与它们有关,我觉得她不是一个天分很高的人,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研究让她站在了虎鲸研究的前沿,她的这本书像是一本科技读物,但又是一本个人自传,讲述了她的童年,长大后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兴趣对海豚的研究,后来转向对海洋馆里虎鲸的声音研究,为了理想奔赴荒凉的加拿大沿海,她的故事就是一个传奇,而她对虎鲸的描述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站在门口我已经为虎鲸们惊叹,在动物面前人类总是自大的,但是研究让人们知道海洋动物的未知是无穷的,也许许多人研究它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利益、战争的需要,但结果对动物们是有利的,人们开始了解它们并保护它们,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捕捉它们,关于虎鲸的神奇太多太多了,让我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开始:
“对我们来说,海底世界黑暗而且深不可测。可对鲸而言,它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瞬间完成对海底世界的三位细节描述。视觉无法穿过的多数物体的表面,而声音却可以。回声定位就像你的双手在黑暗中抚过爱人的脸颊,尽管看不清他的脸庞,但你的触觉却能弥补之一缺憾”
文章的开头讲述了她自己是如何对虎鲸进行研究的,这种学名叫作逆戟鲸的动物在全球都有分布,各地的鲸群都是靠精密复杂的社会族群生存的,每个地方的鲸鱼都以不同的食物为生,它们的语言有着差异,亚力桑德拉研究的是加拿大西部沿海四个族群中的一个:北方留鲸,这个族群里面有十六个群,每个群里面有五至二十头虎鲸,同一个群里的鲸会在一起度过一生。
在过去,鲸鱼一直在遭受捕杀,人类为了得到它们的肉、油而在捕杀鲸鱼,看过《白鲸》的人一定记得那些巨大的抹香鲸是怎么被杀害的,而就在现在,日本人也还在以科学研究为名捕杀鲸鱼,而目的仅仅是为了吃它们的肉;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布省的沿海,虎鲸被看成凶残的动物,海上的狼,在亚力山德拉到达之前,人们以捕鲸为消遣,好在现在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有了相关的保护法令,但是,比鱼叉、鱼枪更可怕的是人类的经济行为,污染它们的栖息地,伐木业、鲑鱼养殖场都在断绝虎鲸的食物来源——鲑鱼,我和作者一样祈祷虎鲸这种神奇的生物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亚力山德拉小时候从纽约搬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英格兰村,因为她的父母是作画和搞艺术的,而从小吸引她的不是艺术的东西,而是室外的动物世界,上学的时候她最喜欢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这对于一个小学中的女孩来说这有些不可思议吧,放学后森林成了她和弟弟最好的乐园,他们抓青蛙,然后又放了它,几年后他们可以通过青蛙的叫声知道它们的种类,还知道了青蛙有着界限分明的领地,她和弟弟抓过一只巨大的龟,然后放生了它,她在图书馆发现过一本关于蛇类的书籍并视为珍宝,为了做一个正常的小孩,她试图将注意力转移到天文爱好上,但并不成功,她会在曲棍球比赛中走神去关注迁徙飞过的蝴蝶;她的父母很宽容,家庭教师也是爱好自然的,和她一起调查当地的响尾蛇,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米尔顿学院,她立志要当一位女科学家!
但是在这个学校她没有找到自己要的东西,也就是不被人欣赏,研究老鼠的行为被看成了和老鼠玩,于是她在自己十七岁的时候离开了学校,师从著名的海豚研究者约翰利利,研究海豚的声音,后来机缘巧合又研究海洋公园里的虎鲸,而在海洋公园她爱上了杰夫,一个和她一样对鲸和海豚着迷的人;
她转而研究虎鲸的声音的时候,觉得研究野生虎鲸要比研究人工养的要好很多,而研究野生虎鲸的话,能研究海洋馆里虎鲸科琪的野外亲戚的话,就可以避免遇到方言上的麻烦,很神奇吧,不是人类才有方言之说的,通过鲸类专家,慷慨地比格,亚力山德拉知道了加拿大的警惕湾,在八月份那里可以找到这群野生虎鲸,于是她和男朋友去了加拿大,在那里第一次看到野生的虎鲸,并开始研究它们。
而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她研究虎鲸的日子,她和杰夫曾被鲸群带出过迷雾而幸免迷路,吃了许多苦,四年后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肯定,就在虎鲸研讨会上,她的文章得到了认可,而她也在会后第一次见到了她日后的丈夫,水下摄影师——罗宾莫顿,这也是她的姓氏的来源吧;
“在进化学中,有一条被称为‘点断平衡说’的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在保持长期的休止(即平衡)的过程中间歇地进行着的,每一阶段的平衡都会有突然的变化打断。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就是沿着相似的轨迹展开的。我会一连几个月或几年地陷入一种生活的节奏中,接着又会发生某些彻底地改变我的人生。遇见罗宾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我对作者的上面的话深有感触,自己也是这样子的,而作者遇到罗宾几天后,在一次出海考察中突然遇到大雾而失去了方向,当恐惧占据内心的时候,她研究的鲸群出现了,然后伴随在船侧,这是很少见的现象,通常虎鲸家族都会让人捉摸不定,但这次它们将作者带回了航道,还是很神奇不是吗,很早就有记载海豚会救助落水的人,但是这些都没有被科学证实,对于野生动物,人类知道的还太少了。
亚力山德拉和罗宾结婚了,嫁了一个连地毯都买不起的加拿大人,在温哥华他们买下了蓝色海湾号旧船,即通过它来对虎鲸进行研究,又可以用这个船为各种海上人员提供服务,并赖以为生;没多久,他们的孩子——雅雷诞生了,他们带着他在船上生活、工作,有些不可思议,直到雅雷快三岁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回响湾,并在那里住了下来,工作和生活才算正常下来,然而1986年的一天清晨,在罗宾的一次水下拍摄中,因为他的再循环呼吸系统出了一点小问题,结果我不说你也知道了,他为他热爱的事业,就在那只取名叫做夏娃的虎鲸面前失去了生命。
当这一章刚开始的时候,当亚力山德拉对罗宾工作的细致描写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而确实发生了,这本书看到这里已经有几天了,我觉得我已经看到了他们的样子,为他们的事情而心情起伏,合上书,我觉得有些难过,也许这在野外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还是难过,就是有这么多无谓的科学工作者,我们才有机会知道并看到这个世界伟大神奇的一面,向他们致敬。
后来亚力山德拉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和工作,后来又认识了埃里克并与之结婚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而养殖场的出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工饲养大西洋鲑鱼对当地的野生鲑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鲑鱼是虎鲸的食物,还有人们对树木的砍伐,使用除草剂都对鲑鱼从而对虎鲸造成了很大影响,亚力山德拉也从一个单纯的虎鲸研究者变成了保护者,和那些公司还有政府作斗争,这让人联想到了全球对自然界的破坏,水产养殖还有树木砍伐对当地的影响远比其他污染还有破坏看上去要温柔的多,但是已经造成了惊人的影响,我想我们连眼前的都保护不好,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就更加可怕了,在伤害其他生物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伤害我们自己。
好在事情还是有希望的,在隔了六年之后作者再次见到了虎鲸,而书也到了结尾,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就算把整本书说上一遍也不会觉得过分,但是我就是写这么多吧,希望是一个契机,让你去细细读一遍这本书,亲身感叹一次。

http://arouse.blogbus.com/logs/10016405.html

http://life.sohu.com/20050722/n226412764.shtml
第2个回答  2008-01-31
鲸鱼的故事——传说中的人与野兽进行生死搏斗的故事——已经属于过去。然而,今天仍然有人在捕杀这些举止优雅的庞然大物。

在电成为一种日用能源之前,房屋曾用鲸油照明。为了获取鲸脂和鲸鱼肉,人们曾经大肆捕杀许多种鲸鱼。在世界捕鲸业最兴盛的那段时间,一种接一种的鲸鱼被捕尽杀绝。在20世纪的整整一百年中,鲸鱼产品可谓随处可见,女人用的化妆品,机器用的机油,不一而足。光是在1961年的一个捕鲸季中,就有66,000头鲸鱼被捕杀。

1986年对商业性捕鲸活动实行了暂禁令,其目的是挽救即将灭绝的鲸鱼,补足因大肆捕杀而减少的鲸鱼群的数量。为了遏止商业性捕鲸势头,印度洋被宣布为鲸鱼禁捕区。然而,这些养护措施似乎收效不大,由于新近出现的威胁加剧了鲸鱼的悲惨处境,现有13个鲸鱼物种中的7种鲸鱼仍然处于濒危状态中。

由于渔获量的限额往往定得过高,造成鲸鱼群不能很快繁殖。在日本和挪威,捕鲸商靠卖鲸鱼肉大发其财,在那里每千克鲸鱼肉可卖350美元。鲸鱼捕杀数经常被虚报,甚至有人曾以“科学研究”为幌子进行商业性捕鲸活动。

北大西洋露脊鲸已被捕杀到几近绝种的程度。露脊鲸行动缓慢——与大多数鲸鱼死后即迅速下沉不同,这种鲸鱼死后漂浮在洋面上——使其成为最容易捕杀的一种鲸鱼,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尽管50年来一直对露脊鲸实施保护,在过去15年间北大西洋露脊鲸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除了自然死亡原因,有近90%的露脊鲸死于和过往船只的猛烈碰撞。

尽管在过去商业性捕鲸活动是造成许多鲸鱼物种灭绝的唯一原因,如今鲸鱼面临的威胁却来自其它方面:被钓丝缠住,有毒物质的污染,船只碰撞,鲸鱼觅食区域的天然气和石油工程,气候变化和生境退化等。

海洋环境污染对鲸鱼有着多方面影响。漂浮在洋面的化学物质被长须鲸吸收,并积聚在其体内油脂中。这些毒素随后慢慢进入其乳汁中,最终使幼鲸得病。

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及地球上的动物,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全球性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了全世界涉及面最大的生物养护协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濒危物种公约》)。这一政府间国际公约旨在确保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不会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迄今为止,已有160个国家的政府通过了《濒危物种公约》。该公约为35,000个动植物种提供程度不一的保护。公约自1975年生效以来,尚未有一个受《濒危物种公约》保护的物种绝种。
第3个回答  2008-01-31
罗拉

谁的眼角又触得了谁的眉
谁的笑容抵得了谁的泪
谁的心脏载得住谁的轮回
谁的掌纹赎得回谁的罪

SIDE A
我是修罗罗,一头鲸鱼,深海是我的家,海水是我的泪,海啸是我的呼吸,变不成人类是我的罪。

我羡慕人类,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七情六欲。鲸鱼是没有如此细腻的丰富的感情的,不然父亲不会自做主张把我许给拥有异常锋利牙齿的甘树树,我怕亲昵时他的牙齿会弄伤我娇嫩的皮肤。他的凶猛,他的霸气,他的自大都是我不爱的理由。

我想我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哭泣时可以擦拭眼泪的手掌,难过时可以依赖的肩膀,开心时可以绽放出花朵的面孔,亲昵时的喃喃细语,不知何处躲藏着的舌头,皓白的牙齿,如此简单美好的小幸福却不是一头鲸鱼可以轻易得到的。

所以每每寂寞时,我都会仰望海面,海水颜色黯黯的蓝,像害了伤寒,我不敢哭泣,我的眼泪是一场最具破坏力的海啸,足以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而我是如此深爱着人类又怎么忍心破坏这一份和谐和安详。

于是我用不哭不笑不闹不叫作为代价换得我海域上的风平浪静,只希望变不成人类如果是我前世的罪恶,我终有一天可以偿还。
…………

日子一天一天消磨,婚期一天天临近,当我站在绝望的路口张望擦身而过的广告时,出乎意料地抓住希望的稻草。它如此纤细柔弱却足以把鲸鱼修罗罗从濒临的边缘拉回来。

甘树树的胡作非为终于惹恼了至高无上的海王佛洛德,他把甘树树关进监狱,而我作为他的未婚妻,必须替他赎回所犯的罪恶,化作人形拯救在甘树树制造的海啸中昏迷不醒的男人。

“那个男人叫左拉拉,我希望你记住!”我抬头看佛洛德的脸。威严,坚定,他的旨意甚至要用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不可违背。

我喝下了佛洛德配制的药水,并不像传说中的苦涩,相反还有一丝甘甜,我沉醉在梦想即将变成现实的幻觉中不可自拔。

SIDE B

姓名:左拉拉
年龄:28
职业:渔夫
专业:捕鲸
昏迷原因:海啸
当我努力睁开两扇眼皮的时候,我听见了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左拉拉,左拉拉,左拉拉……唇齿间还呼出一股清新的海洋气息,亦如轻飘的海风拂过脸颊。

我看清了这个女子的面目,我用生命发誓没有人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绝伦,迷离的双眼,长长卷曲的睫毛,高挺的鼻梁不时渗出汗珠,嘴唇上好似驻足一只薄翼的蝴蝶,不忍触碰,她穿粗布裙子,劣质的手工掩盖不住她完美的曲线,凹凸有致,乌黑的头发上插了一枚精致的耳环,鱼骨形的,镶着宝石,右手小拇指被银色的尾戒所束缚,上面是海洋图案,除了大海,还是大海,海洋是无可比拟的真实。

我问她是谁,她告诉我她的名字叫修罗罗,从未知的地方来,漂泊没有终点,她扶我起来,一口一口喂我吃汤药,我喜欢靠在她纤细的肩膀喝她亲手熬制的药亦如她喜欢看我喝药时因为怕苦而孩子气的皱眉。

我是以捕杀鲸鱼为生的渔夫,一次捕杀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海啸,风大,雨急。物是,人非。

当我把这一切告诉修罗罗时,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眼里的疼痛,撕心裂肺般却故作欢颜,她不说话,啪嗒啪嗒地掉眼泪,一颗颗都如陨石般沉重,女人的泪是一剂毒药,我想我定是中毒太深,要用嘴唇轻轻替她擦拭眼泪,太过苦涩。
……

我们的天空黯黯的蓝,像害了伤寒。

我们在海边建造了一幢木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把所有的欲望,毫无保留地放置其中,她的身体在我的怀中像一条深海里游泳的鱼。

太过孤单,渴望阳光的照射,我不是尼采,不会自诩为太阳,但我会把全部温存化为金灿灿的光芒,融化她的寒冷,这世界上总有一种温度把我们融化得泪流满面。

我们喜欢坐在被阳光灼烧到发烫的沙滩上,看大海波涛汹涌。瞬息万变是我对大海的描述。而修罗罗总是不断重复她是大海的精灵,总有一天会回去。这个时候,不论我如何握紧也不会让她的手掌产生温度,如此冰冷!

其余的日子,我们织布,种地,煮饭。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努力营造简单美好的小幸福。

终于有一天该来的还是来了,该散的还是散了。如子夜散场的灯光,黯淡。

修罗罗离开了我们的木屋,彻彻底底,干干净净。让我不得不怀疑她是否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并点亮了我的一切。

她留了左耳的鱼骨耳环,因为我的名字是“左拉拉”——她深爱的男子。她拿走了我的夹子,我捕杀鲸鱼时最得力的助手,她不止一遍地劝我从事了十年的职业,她说:你看那些体积庞大的家伙,都是海底的精灵,人类最忠实的守侯。

终于我猛地明白或者读懂了,她经常绝望的眼神,海洋——精灵——鲸鱼——修罗罗。

只是恍然大悟后,我的心开始疼痛。

SIDE C

海面上,有一个叫左拉拉的男人驾驶一艘木船,他不捕鱼,他的钩上有一枚耳环,鱼骨形的,抛向大海。

深海里,有一头叫修罗罗的鲸鱼四处游弋,她不哭泣,她向上用力抛出一个夹子的残骸,捕杀过无数头鲸鱼的罪恶品。

修罗罗:我的眼角触得了你的眉,你的笑容抵不了我的泪。

左拉拉:你的心脏载得住我的轮回,我的掌纹赎不回我的罪。

罗拉:请允许我们一直游到世界的尽头,不离不弃!

3个片段,据说是可以成剧本的

参考资料:朋友的BLOG

第4个回答  2008-01-31
网络上一抓一大把,日本人目前到处捕鲸,环保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不断抗议的新闻多的是!搜一下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