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试回答本问题:吴三桂为什么肯宁造反,也不愿接受康熙皇帝将其安置到辽东去的旨意?虽然吴三桂拥有以云南为主的基地,并且还有诸多旧部相呼应。但却依然无法改变其以一隅敌天下的客观现实,因此吴三桂的造反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

可是尽管如此,吴三桂还是举兵造反了!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吴三桂在攘乱天下八年之后,最终还是因为势力穷尽而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吴三桂开关投降多尔衮)

吴三桂不愿接受清廷削藩旨意的原因很简单: 信任危机 这四个字就足够了!吴三桂并非不知道狡免死走狗烹的道理,也并非没有意识到汉族藩王长期拥兵自重,必然会受到清室贵胄猜忌的后果!况且在康熙皇帝断然决定裁撤三藩之时,吴三桂业已年老,即便是依然有争夺天下之心,却己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这个野心了。

因此吴三桂的造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迫于无奈原因在内。在吴三桂看来:康熙皇帝的削藩举措,无异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你大清己经在中原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因此开始打起我们这些异族藩王的主意了!而现在我的手中尚有兵权在握,因此你还能有所顾忌。可假如我乖乖的接受削藩回归辽东养老,而你却依然猜忌我的旧部遍天下,进而怀疑我仍然野心不死,那岂不是你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吗?况且现在老夫贵为平西王,都不能够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那一旦放弃了兵权岂不是更难保全自己和家族的身家性命了吗?玄烨呀,玄烨!你可真让老夫寒心呀!老夫又岂能信任你?罢罢罢,趁此时老夫尚有兵权在手,而且又有旧部呼应,干脆乘你轻慢老夫之际,打出反清的旗号反了你个无情无意又无信的黄口孺子!据老夫掐指算来,我有耿、尚两藩可作支持,又有四川等地的旧部可作呼应。而且一旦打出反清的旗号,想必天下的反清势力都会投奔到老夫的麾下。到那时老夫既可洗刷掉那汉奸的污名,而又能成就一番伟功伟业。再不济也能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做他一个偏安之主!唉呀,妙哉,妙哉呀——于是吴三桂就开始了造反的事业!

(康熙皇帝)

而康熙皇帝又是怎么打算的呢?康熙皇帝曾经说过:“三藩消耗天下赋税之半,己呈尾大不掉之势。现如今是撤亦反,不撤亦反!即然如此晚撤不如早撤!”因此康熙皇帝是作好了应对吴三桂造反所准备的。只不过康熙皇帝还是太年轻了,太心急了点。而且对于吴三桂势力之庞大,还是存在估计不足的缺点。因此在三藩联袂起事之初,其兵锋浩浩所向披靡之势,还真是出乎于康熙皇帝所预料之中。康熙皇帝心想:吴三桂你这个老匹夫,朕实在是没有料到你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竟然几乎占据了江南半壁!而且其他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处处在给朕找麻烦!这些事可都是因为你这老匹夫带头造反引起的,怪只怪朕太心慈手软了,虽然朕不信任你,可是竟没有设法把你诓骗到京城控制起来,实在是失策呀,失策!可尽管如此,朕也决不会与你这老匹夫妥协,更不能同意重新出现南北朝的局面!据朕掐指算来,你老匹夫现在已经发挥出了最大的能量,可却依然无法踏过长江,攻击我的统治中心!你是以一隅敌天下呀,所以朕还是可以对付你的——于是康熙皇帝便心无旁骛,开始一心一意地死怼吴三桂了!

(康熙皇帝平三藩形势图)

就这样吴三桂在取得了开局优势之后,便在实力对比悬殊之下,开始出现了战局不利和内部分化瓦解的危险。而最终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周”之后,很快就病故了。这下叛军便群龙无首了,逐渐式微下去了。结果在数年之后便被清军攻克了昆明,吴家落了个全族尽灭的结果,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结束了!

综上所述:互相 信任是成事之源, 如果康熙皇帝和吴三桂之间不能互相信任,那么即便是吴三桂接受了削藩,也仍然不能保证其可以善终!

(清朝全盛疆域图)

皇帝(411)康熙(139)老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