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谁发动灭佛?

中国古代史上都有谁发动灭佛?原因经过结果详细。及历史影响,

  最有名的是“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周世宗柴荣。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病逝于出征前夕,令后人唏嘘。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怎么会反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对宇文护要求他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但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力的推崇,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举。
  北周武帝灭佛,同时也灭了道。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 515 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 5 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士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可怪。”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
  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威胁,于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认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特别是佛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但这一事件对佛教沙门来说,却是将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和唐武帝的毁佛政策,并称“三武之祸”。

  【唐武宗灭佛】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资治通鉴》卷二四○)。
  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埸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上表认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只是在后汉时才传入中国,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他着重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于是他断然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谏迎佛骨表》,《韩昌黎全集》卷三九)并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此表正与宪宗的奉佛心意相抵触,且历数前代奉佛之君运祚不长,因而招致宪宗的盛怒,欲处韩愈以极刑。后经裴度、崔群等人的说情,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反佛是在佛教势力达于鼎盛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比唐初傅奕反佛更为深刻的影响。史称韩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他有感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力量强大,中央政权削弱,又有感于儒学的衰微和佛、道的蔓延,曾写下《原道》、《原性》、《原人》等论文。他在这些论文中认为,只有大力扶植名教,提倡忠君孝亲的孔孟之道,限制佛、道的传播,才能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原道》中指出:“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是说,佛教背弃纲常名教,有碍国计民生,不合文化传统,务必予以排斥。
  为了达成排佛目的,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主线,以与佛教各宗派的传法世系相对抗。他自认得了儒学真传,以继承和发扬从尧舜到孟子的道统为历史使命,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道。基于此,他特别推崇《大学》的理论体系。《大学》将治国平天下列为头等大事,并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佛教提倡出世主义,既违背封建伦常,又否认国家至上观念,所以佛教是不可容忍的。
  韩愈反佛的出发点和立论根据,是为了强化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比傅奕涉及的社会和思想问题要深刻得多。为了实现他的儒家政治理想,他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手段彻底废除佛教。这一思想为此后唐武宗的灭佛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他所提出的儒学独尊和儒家“道统”,则对宋代理学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宪宗在唐中期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此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在废佛敕书中写道:“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梁、齐,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即位后,即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并亲临三殿,受法箓。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道教徒的煽动,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佛教作为异族宗教,自然也就在被排斥之列。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唐武宗灭佛,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早在会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
  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修龙宫寺碑》,《金石萃编》卷一○八)的状况。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权势者的倡导,采取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

  【后周世宗灭佛】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

  【影响和评价】
  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属于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拓跋氏本“与西域殊绝”,不知佛教。后来在经略燕赵、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逐渐接触到中原文化和佛教。北魏太武帝原与北魏前二帝一样,并好佛老,对沙门道士皆致精敬。太武帝拓跋焘尤崇道教,进行道教改革、使之跃升为正教而居功甚伟的道士寇谦之常在左右,公元439年,太武帝诣道坛受符录,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他遵奉道教,开始灭佛的前奏。使之灭佛的直接原因是公元446年,奏闻长安一佛寺内藏有兵器,他怀疑寺僧与聚众起义的盖吴通谋,在崇奉道教的宰相崔浩的竭力怂恿下,诛杀长安的沙门。不久,太武帝又通令全国,焚毁寺院经像和坑杀僧人。
  北周皇族属于鲜卑族宇文部。北周武帝宇文邕最重儒术,早年也信奉道、佛二教。在他掌握政权以后,欲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儒教居先不成问题,但佛道之争却愈演愈烈。公元574年,周武帝亲自召集沙门道士进行辩论,辩论十分激烈,智炫甚至当场顶撞周武帝。于是周武帝作出将佛、道一并禁毁的决定。“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非祀典所载者,尽除之。”(《北史·周本纪》)同年设立“通道观”,欲以儒学的“圣哲微言,先贤典训”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汇集儒释道三方面的学士名流120人,研究三教的哲理。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又在齐境内“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地。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唐武宗未即位时就不喜佛教,而偏爱道教。即位后宠信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甚至在宫禁内筑仙台。道士赵归真等人常攻击佛教“盛谈无常空苦,殊为妖怪,未涉长生无为之理。”“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旧唐书·武宗本纪》)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下诏灭佛,史称“会昌法难”,拆毁寺庙佛像四万四千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多人。将寺庙内钟磬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铁器等铸成农具。第二年,即会昌六年,武宗服道士的丹药中毒而死。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所谓“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原因很复杂,且各不相同。如果把它们都归结为经济原因,是过于简单化了;要把它们都归结为儒学之宗教排他性的体现,更是十分荒谬、无知而浅俗的无稽之谈。三武之厄中,也可以说都含有宗教之争,但它们直接起因是道、佛二教之争,尤其是会昌法难,道佛之争更是相当激烈而明确的。
  在前两“武”之法难中,确实与儒学有涉,但这种关涉主要表现为政治,而不是宗教。北魏太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鉴于当时汉人即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而他欲一统天下,成为统治以具有高度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组成的整个中国的皇帝,所以要推崇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其灭佛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俨然是一个汉族之王道正统的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推尊儒学,并没有把儒学视为宗教,反而认为儒学必与鬼神和迷信相对立。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的诏令中说:“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孳。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魏书·世祖纪》,同书《释老志》载为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这里,“方伎”乃神仙道教之源;而“谶记、阴阳、图纬”不唯道教所有,也在两汉以来的儒学中兴风作浪。太武帝的灭佛不仅针对佛教,也把混进儒学的“妖邪”和其他蛊惑人心的“师巫”一并扫除,客观上起到使儒学纯正化的作用。
  约四十年以后,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是太武帝政策延续的必然结果。孝文帝时,对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传统了解更加深刻了,对“五经之义,览之便讲。”(《魏书》本纪)所以他非但不排斥佛教,而且“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同上)在理解深刻的基础上,他扫荡谶纬妖祥的措施更加彻底,使太武帝排佛的更深层意义也彰显出来。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下诏说:“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又诸巫觋假称鬼神,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魏书·高祖纪》)由于种种原因,混杂在儒学中的污垢渣滓反而需要经过出身少数民族的英主来扫除涤荡,在这里又以寄寓于偶然性的方式表现出历史的嘲讽。
  如果说谶记、阴阳、图纬、妖邪、师巫、鬼神、吉凶等相加就是任继愈、李申、何光沪等先生所说的“儒教”的话,那么北魏太武不仅灭佛,也灭“儒教”。至孝文帝则不灭佛教,而专灭“儒教”了。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北魏太武的灭佛有相似之处。从历史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但在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量才任用,委以官职;鼓励继续探讨佛、道的哲理,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
  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是道、佛之争,经济在其次,是一次典型的宗教斗争,但与儒家无关。而五代周世宗灭佛则主要是经济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改革政策,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是时中国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周世宗谈到其灭佛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经济,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周世宗也未敕禁绝佛教。佛教在五代的衰败,实为战乱所致。
  所谓三武一宗之法难,背景非常复杂,情况也不一致。魏太武与周武帝灭佛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炽。周世宗时也未统一天下,势力有所不及。但无论什么情况,要把它们说成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教的排他性的表现,纯属凿空之论,无根游谈。
  经历这些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中国佛教的两大重要支派(南传佛教、西传佛教)受到严重打击,此后再也不复国教气象。中国佛教的大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也在这些运动中毁灭。禅宗佛教因其特殊的教规(自耕自食),在这些运动中损失最小。此后迅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与此后随蒙古、满清入主中原而来的藏传佛教,隐然并驾齐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6
“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周世宗)”灭佛

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
北魏太武帝曾下令废佛,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诏:“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是三武灭佛之一

2.北周武帝灭佛宇文邕(543年-578年)
北周武帝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这是“求武器于塔庙之间、以士兵于僧侣之下”的富国强兵运动。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北方佛教势力为此几乎禁绝。

3.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
唐武宗李炎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崩、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因由

自唐朝立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对佛教以极高礼遇和大力提倡,至中叶以还,佛教势力日益膨胀。私度之钱归之于地方官吏和寺庙所有,造成政府和寺庙多度僧尼。很多人为了逃避赋役,出家为僧,导致僧人越来越多。而寺庙土地不用纳税,僧人靠农民供养,形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大问题,从而逐渐威胁到了唐朝中央统治。而武宗本人又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因此他即位后,便开始筹划灭佛。

经过

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私人财产全部“充入两税徭役”[1],仅京城长安一地就有3459人还俗。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四月,下敕灭佛,规定西京长安只能保留4座寺庙,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使的治州共34州留1寺,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其他寺庙全部摧毁,僧尼皆令还俗,所有废寺铜铸的佛像、钟磬全部销熔铸钱,铁铸的交本州销铸为农具。到当年八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2]。会昌六年,武宗驾崩,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宣宗即位后即废止了武宗的灭佛政策。

影响

经过这次灭佛,佛教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此也由极盛而走向衰微了。但是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受过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

4.后周世宗柴荣(郭荣)(921年—959年)
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史称“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
第2个回答  2008-03-16
这个问题,我来帮你归纳: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传教。此后佛教在中原势力大增。佛教盛行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许多朝代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灭佛。

但最典型的 实践中 灭佛是“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 首先在理论上提出灭佛的是南朝思想家范缜,他在《神灭论》一书中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灭佛的主要原因是: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激化了与官府的矛盾导致的。

经过:没收寺院财产,让僧尼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

结果:灭佛灭不尽,春风吹又生!

历史影响:灭佛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也使佛教文化遭受了损失。

这样归纳可否满意?
第3个回答  2008-03-16
北魏太武帝灭佛(0446 年)
北魏时,司徒崔治信奉道教,恶佛法。他经常在魏帝面前贬低佛教,奉劝魏帝接受道教。崔浩编了许多东西,言太上老君让他到世上来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治理天下。在崔浩的怂恿下,魏大武帝于442年正月"备法驾",设道场,亲自接受符#,表示接受"天命",可以君临中原。魏大武帝接受道教后,开始限制佛教。下令:凡50岁以下的和尚都要还俗,贩徭投,纳税赋。兴道限佛,使朝廷与佛教僧侣矛盾激化。
445年,盖吴力反抗北魏的压迫,在古城(陕西黄陵西南)起义,各族人民和僧众都纷纷参加。魏太武帝发兵讨伐,至西安,人佛寺,见沙门和尚的卧室里有兵器。大发雷霆,说:"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
446年3月15日(北魏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初二日)魏大武帝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452北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害/

zhuao1997 评论: 崔浩也算是个奋发有为之人,但他不听老师寇谦之的劝告,怂恿灭佛,结果做的太过分了,现世受报,最终为北魏太武帝所杀.
2. 北周武帝佛、道一起灭
北周武帝灭佛灭道
在南北朝时,北周的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诚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道教也在这时迅速发展壮大。
北周武帝
明帝宇文毓死后,宇文邕继位为北周武帝。他是继北周孝闵帝、明帝之后的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西元561—578年)。
北周武帝是一位励精图治、负有远见的皇帝,沈毅有智谋,克己励精,但少恩惠。他平时身著布袍寝布被,无金宝饰物。他发现各宫殿如有华绮装饰的,便立即下令撤去。他的后宫,仅有嫔御十余人。他致力於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为一般人所不能受。每次征战,身先士卒,深得将士崇敬。
恃王力灭佛道
北周武帝认为:人民信佛,供养出家人会不专心於生产,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物质生产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他就想废除佛教。於是,武帝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在会上,佛、道两教辩论非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北周武帝说不过和尚又恨道士不争气,乾脆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寺庙)皆为俗宅,沙门释种(僧尼)悉作白衣(还俗为平民)。」此时蜀新州果愿寺僧僧猛,进京与武帝论述不宜灭佛,静蔼法师亦面见武帝论其灭佛之过,皆被逐出,宜州僧人道积,与同伴七人绝食而死,其事迹极为壮烈。
建德六年(577年)武帝灭北齐后,把废除佛教的政策推广到北齐境内。武帝亲自到邺城(北齐国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水边上),召僧人入殿宣布废佛令,下令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准毁之」。当时,有僧众五百余人,俯首听命,独慧远和尚厉声抗辩说:「陛下今恃王力,破坏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佛教名词指十八层地狱)不论贵贱,陛下安得不怖?」武帝听后大怒,眼睛直瞪著慧远说:「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慧远反驳说:「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百姓当共陛下同堕地狱,何处有乐可得?」武帝不听劝告,把废佛运动在原北齐境内铺天盖地地发动起来。结果,四万多所寺庙赐给王公作宅第,一切经像尽毁於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僧尼全部勒令还俗。

不久武帝身患恶疾,全身糜烂而死。不到三年,杨坚(隋朝开国皇帝)杀死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北周亡国。

zhuao1997评价:(可叹有为皇帝入恶道)

3.唐武宗灭佛
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唐武宗李炎崇道抑佛,道士赵归真等受庞。
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
唐武宗下令禁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停止长安西街寺院讲经说法。
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
唐武宗下令禁供养佛牙、佛指,毁道场佛经像,安置天尊老君之像。
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唐武宗毁佛,至此拆天下寺宇4600余所,还俗僧人26万余,史称“会昌毁佛”、“唐武宗法难”。
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
唐武宗李炎卒。宣宗李忱即位,捕道士赵归真诛之,恢复佛教以利统治,史称“唐宣宗弘佛”。

zhuao1997评价:这次灭佛是在全国统一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影响很大,可谓元气大伤. 幸亏是世称小太宗的宣宗即位啊.

现世报: 灭佛一年后,唐武宗吃仙丹暴死,赵归真伏诛.

周世宗灭佛
第4个回答  2008-03-16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及其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曾作过许多创建文明的尝试,虽然有的也能辉煌灿烂一时,但大多都已湮灭在无情的岁月中。唯有中国佛教,自它从印度传入以来,历经2000多年,至今仍香火旺盛不衰,信众有增无减,这中间佛教文化除了被传播、交流、传承和发展之外,还经历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劫难,然而最终它还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了下来,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奇迹,更要感慨它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翻开历史,回顾一下中国佛教的坎坷命运吧。

第一次浩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这个鲜卑族皇帝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汉人地主官僚和道教首领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在文化方面提倡道教和儒学,极力削弱被鲜卑族奉为“戎神”的佛教。并逐步升级,由勒令部分和尚还俗,禁止王公以下至于庶人私养沙门,到公元446年全国范围的灭佛。史书记载:“既而帝入寺中,见沙门饮酒,又见其室藏财物弓矢及富人寄藏物,忿其非法”。正巧当时汉族官僚在皇帝面前进言,遂于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凡有佛像及胡经者亦尽焚毁”。由于从宣布诏书到实施的过程较长,使得各地提前将经书佛像藏匿起来,躲过一劫,但寺庙跟佛塔还有一些大像则未能幸免。由于改革手段过于激进,遭到鲜卑贵族的十分不满和反对,最终导致汉化改革的失败。佛教在太武帝死后重新抬头并迅速发展,到北魏后期,从皇帝到后妃、公卿多崇尚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全国寺院增至13700多所,魏末竟达3万多所。全国僧尼达200多万,造寺建塔都极尽华丽。这一时期产生的僧侣地主同世俗地主一样到处“侵夺细民,广占田宅”,仅洛阳就“寺夺民居,三分且一”。并大放高利贷,在追债时“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寺院还拥有所谓佛图户和僧祗户。佛图户专为寺院服杂役和种田输粟,身份相当于奴隶,僧祗户每年每户必须向僧曹纳六十斛粟,身份相当于依附农民。相比之下,僧侣地主一点也不比世俗地主逊色,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次的法难使佛教成为民族融合和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但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的佛教自身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下一次灾难的发生埋下伏笔。

100多年后,同属历史上的北朝的北周、北齐对峙初期,北周有僧侣100万之众,寺院万余所。此时佛教学说主要分为两派:一为般若学,一为禅宗学。随着禅宗学的兴起,佛教开始兴盛起来。同时佛教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耗尽人民的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也严重影响政府的兵源、财源。周武帝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庙塔之下”(《广弘明集》卷二四)。建德三年(574年),他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字)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祗户、佛图户纳入民籍,强者编入府兵。周武帝灭佛后,“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广弘明集》卷一0)。仅隔三年便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可惜在灭齐后的第二年便病死了。很快隋统一了中国。隋朝建立后,又实行崇佛政策,大力扶持和提倡佛教。

这之后的二百多年间,佛教文化通过不断渗透,引起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反映在唐代,佛、道二教之间的斗争一直都很激烈。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元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观念,逐步从外来宗教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中,佛教渐渐占据了优势。拥有了大量田产的寺院地主和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竟相进行土地兼并。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的破坏,并且夺走了广大均田农民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导致他们有的沦为贵族、官僚、地主、僧侣及富商巨贾的庄客(佃客)、雇农、雇工,有的甚至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流民。唐懿宗朝,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当时“民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其中“九破”就有“广造佛寺”一说。到了唐武宗时期,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日益膨胀,而此时国力已衰,也许为了振兴经济,武宗听从道士刘玄靖之言,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敕毁天下佛寺,只留少数。并用废寺的铜像钟磬来铸钱,铁像铸农具。金银输石像则销付度支。总共拆毁寺庙4600多座,僧尼还俗者26万多人。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中,此次为第三次大劫,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史称“会昌灭法”。佛教文化遭到严重打击,道教暂时占据上风。虽有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的复法。但由于人民信仰之笃,已不如从前,民力经济,更不丰裕,故而中国佛教文化从此一蹶不振,到明、清时才稍有好转。

因发动这三次灭法的统治者的庙号当中都有一个“武”字,故史称“三武法难”。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纵观历史和“三武法难”,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中国古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被统治者所大力推崇和提倡扶持,他们大肆修佛寺,造佛像,耗费大量社会财富,直接导致百姓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僧侣地主的寺院田庄不断膨胀,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必然招致社会不满,最终影响统治者的利益。毕竟宗教在封建社会只不过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一件工具罢了,在必要时,工具是可以更换甚至毁掉重做的。因此历史上的灭法这样极端的作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表面上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但实际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民众和他们辛勤创造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影响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传播。《周书.本纪》言:“又禁佛道,毁灭经像,为艺术一大厄运”。毁掉的何止是经像,但毁了还要建,建了又毁。就这样中国佛教历经磨难,两千年来至今仍香火不绝,不能不算中华民族的一大奇迹。或许禅宗六祖慧能的那四句偈能揭示其中的奥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知这世上有几人能大彻大悟,领略到其中不同凡响的意境。

参考资料:http://aqbwg001.blog.163.com/blog/static/39645620061124441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