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作文

如题所述

办教育作为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纵观我国几十年来办教育的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钱学森在病重期间,对看望他的温家 宝总 理说:“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虽然只谈到大学,但明理人都知道大学与中学小学关系紧密,尽管有区别,在教育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中小学的办学情况也像钱老所说的大学那样,并不理想。钱老说的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的理解是钱老话中有话,这里面蕴藏着办教育要解放思想,允许思想,言论和学术自由,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按教育规律办事等道理。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不这样做,是培养不出真正人才的。

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的直接原因是否与我们的教育太政治化有关,是值得深思的,因为教育政治化之后,教学常常根据各阶段的“政治需要”教育学生,使被教育者往往是只注意“红”不注意“专”,这种做法还会造成思想被禁锢,又占用去大量“专”的时间,何来创新?由于政治的过多干预,大家知其为雷区,谁敢越雷池一步?再说过多强调政治,还会淡化法治,民主,实事求是,科技文化,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等等。过去,为了所谓“政治需要”有时不惜造假,用编造出来的谎言故事去教育学生,使被教育者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教育过程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能辨别是非曲直,成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等于零,怎么有能力去创新?即使真有一点小创新也会被列为异类,谁不顾忌。

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到“政治需要”的影响,仍积习难改,惯性思维之下,居然要求学生造假,与教育求真求善求美背道而驰。据2009年8月的《厦门商报》报道,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清明节的思考》,文中提出纪念先烈要发自内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悼念,而不是一味的“扫墓”,按理说这篇作文写得很好应得高分,没想到这篇作文却被老师要求重写,说不符合政治要求,否则就要得零分,连一点小小的创新都被扼杀了。还有不久前披露的汶川大地震中《英雄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造假》一事,谭千秋所在的中学校领导在事实真相还原后仍理真气壮地对记者和外界说,把谭千秋塑造成舍己救人的英雄,是政治需要,当时确实需要这样的英雄。按这种逻辑,只要“政治需要”—切可以造假。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会伤害法治,伤害民心,伤害教育,伤害诚信。正确的做法是在符合事实和法律又有道理的前提下才去考虑“政治需要”。只有与真善美完全吻合的“政治需要”才有教育意义。

我们的“政治需要”是不是有点多了,多到了已经伤害教育的地步,几十年来我们就是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需要”中走过来的,遗憾的是不少时候,为树立典型,进行造假,当大家后来知道了真相,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应起的作用,让我们的教育付出了代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与校领导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真善美”的表率,学校不但是传授文化科技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还应该是与“假丑恶”作斗争的训练场所。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端正教育思路,抛弃那些造假的“政治需要”,实行诚信教育,回归正常教育,大胆解放思想,进行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很难培养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用的人才,更不要说杰出人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3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烟草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美国富豪亚默尔,原先是一个贫穷的农夫。加州发现金矿以后,他和许多人一样加入了淘金大军之中。荒山野谷、天气酷热、水源奇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每天都有淘金者渴死热死。同样身处困境中的亚默尔目睹眼前惨景,毅然改变了初衷,放弃淘金,专门寻找水源。他勘察地质,挖掘水渠,引水入池,然后把水过滤澄清再分袋包装出售。几年下来,当初与亚默尔一起淘金的人绝大多数都沦为了乞丐,甚至抛尸荒野。而亚默尔却赚足了卖水钱,一下子成为美国当时屈指可数的大富翁。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此语道破了创新的真正要义。在市场竞争中,如果谁能够用心发现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然后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谁就会尝试到创新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敢于冒险
  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外国人写的名叫《儿童××智力开发》的书,新书推向市场后,却遭到了滞销的厄运,被大量堆积在仓库里。这时,有个书店老板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买了一本回去研究,他觉得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好,只是书名缺乏形象化,使许多读者都误以为它是一本理论读物,担心读不懂,所以无人问津。这个书商对市场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做了一个几乎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以成本价全部买下这批书和该书的版权。在别人猜疑的目光中,他开始在各大媒体上请名人做宣传,详细向读者介绍该书的精彩内容。结果所有的书销售一空。因为他拥有了该书的版权,所以,他又多次印刷并由此赚了个够。
  冒险是一把“双刃剑”。你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学会敢于冒险。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赚钱之道,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一定的风险,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只要你敢于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