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留别妻》全诗。

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

苏武《留别妻》全诗:

《留别妻》  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留别妻》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著《文选》,其卷二十九收录有《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及《苏子卿诗》四首,作者分别署名为汉代的李陵与苏武。《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亦散见有许多署名李陵与苏武的诗作。

2、全诗译文: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3、《留别妻》是征夫辞家留别妻的诗。大意先述平时的恩爱,次说临别难舍,最后嘱来日珍重。

4、作者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苏武《留别妻》全诗苏武诗词《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晨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天汉元年,苏武受命出使匈奴。临行前夕,这个以刚烈节义名垂青史的男人,心有感触,写下了《留别妻》。我爱你,今生与你结发为夫妻。我们许下的是一生一世。我是朝廷的官员,为了国家出使匈奴。可是我多么舍不得与你分离。现在我握着你的手,是那么的幸福,真希望这样的时刻就是永久。我走之后,都将欢乐的日子共同回味。我答应你,只要活着,就一定回到你的身边,完成此生的承诺。如若遭遇不幸,我也会将对你的思念带到时间的尽头。因为有“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的顾虑,全诗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相信苏武写下这首诗时,也只是遣怀与慰妻。谁料命运就这样巧合,他也没有想到这一去,会是19年。19年,生命中的韶华,陪伴他的是北海的冰湖与羊群。公羊产乳时,许他还朝。绝望,但没有吞噬他心中的信念。他是汉朝的使节,生死不能堕其志毁其节。北海的风雪中,他除了不辱使命,效忠朝庭以外,也从来没有忘记他对结发妻子许下的诺言。苏武在十九年后终于重回祖国,中年出使暮年还。现在,他已须发尽白,清霜寒面。苏武老了,老了又能怎样?不过是苍老而已,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恐惧,无法摧毁他高山深海般的信念。“生当复来归”,苏武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可是回来太晚了,他的妻子以为他已离她而去,另嫁做他人妇。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生死可以相许不离,贫穷可以相濡以沫。她或许没有改变对他的爱,但是当苏武已死的消息传遍朝野,她再也没有气力等待。苏武不怨她嫁作他人妇。故事的最后,他把全部的家产分给了亲属,自己什么都没留下。在余下的岁月里,他一个人静静的走向他们曾经许诺牵手的未来。“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这个诺言,他用一生去实践。文/苏少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20
  1、原文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2、译文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3、简析
  这是个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在出使临行前,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日后会让他光照千秋的事情,而自比“征夫”,受君王命令,而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那奉王命出征的趾高气扬,没有那对出使凶险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他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平和与坚定安慰妻子,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一展无疑,就好像推开那窗子,看到了“天淡夜凉月光满地”的惆怅。这与他后来面对匈奴威逼诱降时的昂然刚烈、誓死不屈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