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危机意识

如题所述

什么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一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人要有忧患意识。]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
危机通常是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美国危机学家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测的横逆。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确,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弭,但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到生路。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没看到猎人。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这只野猪就是有[危机意识]。
那么,个人应如何把[危机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
危机意识──失落在自我满足之中
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逐渐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跳出的能力,直至被热水烫死。
身为百姓──缺乏危机意识
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导致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甚至认为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危机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更没有必要为危机进行各种准备。
真相:危机离我并不远
人生不易,七灾八难。──危机四伏──珍惜现在。
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系统的重新整合以及国际环境的不断演化,我们生活的地球并未因文明的演进而更加太平,相反各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灾难性事件仍在我们眼
“天天都有危机感”成为深航人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他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为了使企业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深航公司采用“道沟”理论,即“为每个员工前面铺一条路,后面挖一条沟”,或者说“前面放一块金锭,后面放一只老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惟一选择是义无反顾地往前冲。竞争上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全体员工身后的一条“沟”。每年一次考评,管理层员工如果不称职或连续两年基本称职则会被淘汰,对素质跟不上但暂不淘汰的员工实行下岗,待岗轮训制度每年强制淘汰率为5%,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机构能设能撤”的动态模式。正因为如此,一家看似不大的国内航空公司,却拥有全国民航1/50的飞机,取得了民航市场1/5的利润,让同行和专家羡慕不已。这就是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在主动地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让员工明白昨天的辉煌不是今天的辉煌,更不是明天的辉煌。&前上演,远的如纽约“9·11”袭击,近的如发生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的恐怖袭击
危机意识让人成熟──一日一生
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意外的变化,我的日子将怎么过?要如何解决困难?
世上没有“永久”的事,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人心会变,万一最信赖的人,包括朋友、伙伴变心了,怎么办?
万一健康有了问题,怎么办?
危机意识让人保持活力
鲶鱼效应”的说法。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因此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许多努力,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然而总有一条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吃鱼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才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食草动物得了心脏病。
危机意识激发创造力,让人考虑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然而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使得国家有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成为今天世界为之瞩目的国家。
当然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还有一些具体途径,如普及危机管理(包括职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员工清楚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陷阱、危机,清楚“转危为安”、“未雨绸缪”的方法及智慧;结合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学习,让员工辩证的看待“危机”,明确不断学习是前行的动力源泉;加强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提升员工文化等综合素质,培养敬业精神。无论哪种方法、什么途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员工危机意识培养的强化使员工切身感受企业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员工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等诸能力。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是必要的,可事物的两面性又提醒我们在培养员工危机意识时特别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和夸大危机意识的作用。既然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管理手段,那么它就有度的要求。当强调危机意识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态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人都有心理承受力问题,当员工的危机意识超过了一定承受力时,那么危机意识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可能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流失危机的产生。人的意识和观念是有疲劳期的,所谓“熟视无睹”。单纯、机械、过度的喊“狼来了”,会造成一旦“狼”真的来了手足无措现象。
总之,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更是可怕的。有了危机,辩证的看待、处理危机,才能使企业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危机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源源不尽的动力。同样,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有着根本的转变。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道出这样的道理。但危机意识的培养不是教条的,只有辩证地运用,才能使危机意识发挥最大的管理作用。
怎么样变危机为动力
难道危机就是这样的可怕?其实不然,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为什么说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因为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足以让我们理解这样的道理。清晨在非洲的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就意识到危机存在,意识到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的最快的狮子,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在速度上超越对手。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很重,假如跑不过最慢的羚羊,那么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所以说,面对新的一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意识到危机存在,那么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跑的快一点!
由此可见,无论是强大的狮子和弱小的羚羊,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是要战胜心理的危机,战胜自己,要求要必须越跑越快。如果意识不到存在着这样的危机,稍一松懈,就会成为别人的战利品,绝对不会再有重赛的机会。
那么有了危机,就必须看到危机,想办法解决危机,这才是企业实现健康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危机正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源源不尽的动力。这就好比人一样,只有战胜了疾病侵扰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就象非洲草原的羚羊和狮子一样,只有想办法跑的更快。企业的发展是以速度制胜,如果失去了速度,那么企业就会成为别人的目标,这就是“快鱼”吃“慢鱼”的道理。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快?我想跑的快不快的问题,就象人一样,一方面是自身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思想意识问题。人的身体素质是基本条件,但是思想意识却是决定条件。决定着成败的关键是人的思想,如果在思想没有准备的话,那么就根本别谈成功。所以说,企业要想发展快,尽快缩短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差距,那么就必须从思想上有着根本的转变。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道出这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必须在“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
总之,任何理论没有实际的行动支持都是脆弱的,所以既然我们能够意识到危机,那么我们就必须以百倍、千倍乃至万倍的努力去战胜一切危机。在这里,笔者引用曾国藩的励志名言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来自www.fundfund.cn 详文参考: http://www.fundfund.cn/news_2009129_3719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